歡迎進入c7c7.app公共衛生學院
王素萍

王素萍,1957年生,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山西省教學名師,山西省重點學科---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學科帶頭人,c7c7.app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中心主任。
學術任職
山西省重點學科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學科帶頭人,山西省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本科和研究生精品課程、省精品資源共享課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部預防醫學學科第14屆專家評審組專家,2014-2017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山西省委省政府聯系的高級專家,中華預防醫學會理事,中華預防醫學會流行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山西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國際流行病學學會會員,《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編委等。2003年為山西省太原市非典防控指揮部特聘專家,獲山西省抗擊非典二等功臣,2020年為山西省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特聘專家。
教育與工作經歷
1978年就讀于山西醫學院衛生系, 1983年畢業獲學士學位,留校從事流行病學教學科研以及學科學院管理工作至今,其間攻讀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碩博士學位,于1999年第四軍醫大學(現空軍軍醫大學)獲博士學位。分別于2006年2016年赴美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及Wadsworth 中心訪問學習。分別于1983、1992、1998年晉升助教、講師和副教授,2000年破格晉升教授,2013年聘為二級教授,2000-2019年任c7c7.app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其間任c7c7.app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所長,2003-2013任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主持行政工作副院長。
科學研究與學術成就
科研項目:主要研究方向為傳染病流行病學、環境流行病學及臨床流行病學,2000年獲批第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年主持及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傳染病重大防治專項”子項目2項,申報并獲批科技部“惠民計劃”(技術負責)、教育部及省級課題等10余項,2020年獲批山西省新冠肺炎專項項目和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各1項,現主持在研國家級項目經費244.7萬元,在研省級項目經費314.99萬元。
學術貢獻:科學研究聚焦于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宮內傳播機制及高危人群免疫預防、遺傳和環境因素與妊娠母兒不良出生結局等方面的研究。創新性地提出及揭示母親PBMC HBV感染致新生兒宮內傳播新途徑,從HBV基因突變、表觀遺傳學、天然免疫新視角,闡釋HBV宮內傳播及乙肝疫苗無弱應答的可能機制;用隨機對照試驗闡明高危人群乙肝免疫預防優化方案及免疫持久性規律,為即將出臺的HIV、美沙酮維持治療者、吸毒者等高危人群免疫預防方案提供直接證據;構建醫院為基礎的自然人群和社區人群隊列,從表觀遺傳學、環境因素等入手,闡釋妊娠期母兒不良結局發生機制,提出重金屬暴露的風險預警值,將在環境與出生缺陷及不良妊娠結局研究方面做出具有山西及中國特色的學術貢獻。獲山西省科技獎1項,發表論文150余篇,SCI收錄論文40篇,培養博碩士生100余名。
隊列構建:建立三類隊列及標本庫,一是HBsAg母兒隊列及標本庫,乙肝高危人群標本庫;二是朔城萬人自然人群母兒出生隊列標本庫;三是太原萬人出生隊列及其生物標本庫。并籌建學校生物標本庫。為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人才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學術平臺和良好的科學研究資源。
學術著作與教材:作為副主編編撰了《分子流行病學和分子進化流行病學》,為首次提出和出版的分子進化流行病學專著,為新冠肺炎及新發突發傳染病、常見傳染病和慢性病提供新的流行病學研究和防制思路;作為副主編編撰了《流行病學》第三版(上中下),作為建國以來最具權威流行病學專著,人衛出版社稱之為“傳世之作”。主編國家規劃教材《流行病學》(中國協和醫學科大學出版社,1-3版)和《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4版)。參編其他國家級著作教材多部。
學科建設成績
2000年成功申報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博士授權學科,成為公共衛生學院博士點零的突破,同年學科成為省重點建設學科,2016年評估晉升為省重點學科。組織和成功申報國家第一批公共衛生碩士培養試點單位,作為主要成員成功獲批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引進耶魯大學師資獲聘山西省百人計劃,c7c7.app十人計劃特聘教授,申報國家自然基金委國際合作項目,引進芝加哥大學師資為山西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與我校杰出校友徐建國院士已開展合作,推進院士工作站成立工作,起草推進方案,承擔其開放課題,并將此方向列為學科發展新的增長點,與中國兒童醫學中心共同申報科技部重大項目。傾全力培養青年學科骨干,已支持指導多名青年教師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科技部十三五重大傳染病專項子課題等各級各類項目。
建立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生培養基地,擴大本科生培養基地,組織召開c7c7.app公共衛生學院和教學研究生培養基地學術會議,提升和凝聚了學院和省內外基地的人才培養力量。舉辦和參與舉辦了每年一度的“晉冀魯豫流行病學學術會議”,全國流行病學界學術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