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28 | 點擊: 次
時間:2023-03-16 | 點擊: 次
時間:2025-09-28 | 點擊: 次
時間:2025-09-24 | 點擊: 次
時間:2025-09-18 | 點擊: 次
9月9日,《中國教育報》“教改風采”版刊發我校黨委書記王軍、校長解軍的署名文章《推進“大思政課”建設 深化醫德教育改革——c7c7.app“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文章從“根植紅色基因 百年文脈筑牢學校醫德教育之魂”“緊扣時代之問 三階段迭代升級學校醫德教育模式”“深化系統創新 夯實學校醫德教育核心架構”“堅持以生為本 打造‘五位一體’醫德教育矩陣”“直面現實之需 問題導向破解學校醫德教育瓶頸”“改革成效顯著 五育融合結出豐碩創新成果”五個部分全面介紹了我校以百年醫教文脈為傳承,以“大思政課”理念為指引,以醫德教育為立校之本,系統構建了“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實現了“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培養了一批批心懷家國、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學人才,為建設教育強國、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了堅實的“山醫力量”,為高等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文章指出,學校將持續深化“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的內涵建設,不斷完善育人體系、拓展育人格局,為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卓越醫學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文如下:
推進“大思政課”建設 深化醫德教育改革
——c7c7.app“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王軍 解軍
c7c7.app傳承百年醫教文脈,以“大思政課”理念為指引,以醫德教育為立校之本,系統構建“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卓越醫學人才提供了可借鑒的“山醫方案”。
作為一所有著106年辦學歷史的醫科院校,c7c7.app自1919年建校以來,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將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崇高責任融入辦學血脈。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緊跟時代發展脈搏,服務教育強國、健康中國戰略,系統構建并實踐“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開辟了一條具有山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之路。
根植紅色基因
百年文脈筑牢學校醫德教育之魂
在五四運動浪潮的影響下,學校前身——山西醫學傳習所在古城并州應運而生,開啟了興醫強國的壯闊歷程。其后,學校歷經多個重要發展階段,紅色基因愈加鮮明。百余年來,學校始終堅守醫心向黨、報國為民的崇高追求,深深扎根于三晉熱土,傳承紅色血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與精神品格。在長期辦學實踐中,c7c7.app秉承“醫理博精、德能高邃”的校訓,弘揚“獻身、務實、團結、進取”的校風,凝練出“求實精進、堅韌弘毅”的精神,構建起“篤學崇教、德醫礪質”的質量文化體系,走出了一條融紅色基因、人文傳承與醫學教育為一體的育人之路。這里曾涌現出一大批堪稱國之棟梁的醫學大家和衛生事業骨干。他們不僅以精湛的醫術守護人民健康,更以崇高醫德和奉獻精神樹立起一代代山醫人敬仰的精神豐碑。
“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根植于山醫百年文脈,回應時代要求。從建校之初倡揚“醫師之十德”,到貫徹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衛生工作宗旨,學校的育人模式始終與時俱進,不斷注入新的內涵與活力,歷經20余年的探索實踐,層層遞進并日臻完善,成為c7c7.app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教育強國、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載體。它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將價值引領貫穿教學、科研、臨床實踐與社會服務全過程,致力于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國情懷、卓越專業能力和高尚醫德醫風的醫學人才。
緊扣時代之問
三階段迭代升級學校醫德教育模式
作為一所承載著深厚歷史文脈與崇高醫德教育使命的高等學府,c7c7.app“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是國家大政方針與省情校情緊密融合的成功案例,經歷了3個階段的持續探索與迭代升級。
第一階段是從2005年到2016年,學校多領域并行共進的思政教育1.0模式建立。學校深入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將體制機制優化與基礎夯實作為核心任務。通過理順管理體制、完善工作機制,建強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隊伍,為“大思政”格局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制度與隊伍基礎。在黨建引領、思政課程創新、師德師風建設、校園文化培育、網絡管理優化等多個領域協同發力,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政教育體系,為后續的醫德教育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從2016年到2022年,學校雙向貫通的醫德教育2.0模式形成。學校全面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精神,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依托“HELP”培養理念、“醫學人文勝任力+醫學技能勝任力”培養路徑以及“BRIDGE”育人橋梁的培養體系,創新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的“雙貫通”改革。通過強化學校引導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構建了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有機統一的醫德教育新模式。這一時期,學校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強調實踐育人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醫德、踐行醫德,形成了獨特的醫德教育特色。
第三階段是從2022年至今,學校全域融合的“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3.0建成并不斷完善。學校全面匯聚校內外育人資源與力量,推動思政元素向專業教學、臨床實踐、科研訓練等關鍵環節深度滲透,促進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在這一模式下,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接受系統的思政教育,還能在臨床等實踐場景中更加深刻體會醫德的內涵,從而在心中樹立起崇高的醫德觀念。
深化系統創新
夯實學校醫德教育核心架構
“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是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緊緊圍繞“一個根本任務”,立足“三重育人向度”,健全“四個培養機制”,構建“五位一體”模式,形成有機銜接、協同發力、深度融合的醫學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堅守“一個根本任務”,把牢育人方向。學校始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培養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扎根三晉、服務全國,兼具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專業能力、醫德素養的創新型、應用型高級醫學人才。這一根本任務彰顯了學校在新時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擔當。
立足“三重育人向度”,明確培養目標。學校聚焦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忠誠捍衛者、中國式現代化的卓越建設者、健康中國戰略的堅定踐行者,從政治認同、時代使命、專業擔當3個維度,系統構建醫學人才的價值坐標和目標體系,引導醫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堅定理想信念中升華人民情懷,在擔當崇高使命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成為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主動擔當時代使命的醫學棟梁。
健全“四個培養機制”,強化體系支撐。學校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堅持和加強黨對育人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多方協調聯動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健全融合貫通機制,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實現理論教育、專業教學、臨床實踐與價值塑造有機統一;健全協同賦能機制,依托學科交叉、校地聯動等多重路徑,構建資源集聚、功能互補、效能提升的立體化賦能體系;健全綜合保障機制,強化制度設計、資源投入、動態評價與文化浸潤“四維聯動”,確保育人工作科學規范、常態長效、持續優化。
構建“五位一體”模式,推動五維深度融合。學校系統推進課程、課堂、平臺、師資、體系5個維度協同建設。建強“大課程”,守好思政教育主渠道,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建設“大課堂”,拓展思政教育主陣地,促進課堂教學、臨床實訓與社會服務深度融合;搭建“大平臺”,整合思政教育新資源,打造虛實結合、內外聯動的育人空間;建好“大師資”,培育思政教育主力軍,構建專兼結合、業務精湛、德能兼備的教師隊伍;構建“大體系”,開創思政教育新格局,打造系統設計、機制健全、運行高效的育人生態。該模式充分體現了學校在新時代背景下,持續深化醫德教育改革的決心與創新實踐,是學校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山西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為高等醫學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山醫方案”。
堅持以生為本
打造“五位一體”醫德教育矩陣
學校深刻踐行OBE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精心打造“五位一體”醫德教育矩陣,旨在全方位、多層次地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醫德素養和人文情懷。
在建強“大課程”方面,樹牢“德醫相融”理念,推動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醫學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學校通過出臺《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實施方案》、舉辦“德醫相融”工作坊、整合課程教學案例和優化課程教材教案建設等措施,將醫學思政元素列入思政課程教案,將醫德元素加入課程思政內容,整合形成“案例+思政”特色課程思政資源庫,編寫出版《醫藥文化思政資源研究》等,策劃編寫《呂梁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南》。同時,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將思政課理論講解、課堂研討與醫學課程教學有機結合,提升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課程參與度。
在建設“大課堂”方面,占領思政教育主陣地,結合醫學思政教育特點,構建以“黨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務部”為樞紐的實踐育人矩陣。學校制定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職能部門參與的實踐教學體系,確保思政實踐和實踐思政貫穿醫學思政教育全過程。通過單列思政實踐課、拓展校外思政實踐區域和建好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等措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感悟思政教育真諦。截至目前,學校已簽約掛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共計32個。
在搭建“大平臺”方面,創新“場館+思政”“數字+思政”“醫學+思政”“文化+思政”等思政教育新形態,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手段,整合校史館(山西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生命科學館(山西省科普基地)等校內豐富的場館資源及新媒體平臺,建設云上“大思政課”教育共同體,為學生提供了沉浸式、互動式的思政教育體驗,學校黨委書記擔任國家一流本科課程“醫德教育實踐”負責人。學校不斷強化黨建引領下的醫學平臺思政實踐育人功能,在山西醫學科學院(A區)成立功能型黨組織,將7個部委級平臺以及3個聯合知名高校建立的校級平臺打造成高水平醫學研究與高層次思政教育貫通融合的育人平臺。19所高校的學子與山醫學子共赴太行、呂梁革命老區開展實踐活動,了解基層醫療,感受紅色文化,增進家國情懷。深挖中國古代醫德、革命文化和百年校史精神富礦,打造“山醫博邃講堂”“大畫醫學”“正學風、比勤奮”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學校原創話劇《趙雪芳》入選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高校原創文化精品)。
在建好“大師資”方面,全面建設高水平專兼結合的思政師資隊伍。學校依托多個名師工作室,整合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搭建教研平臺,開展有組織的教學科研活動。通過推進“思政課教師醫學化、專業課教師思政化”雙向賦能和組織教師深入醫學課堂與臨床一線觀摩學習等,不斷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和教學能力。依托“德醫相融”工作坊,推動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開展雙向交流、集體備課和協同設計課程工作,將價值塑造融入專業教學。學校全面推行臨床教師導師制,以專碩導師標準提升帶教教師臨床與科研指導能力,切實發揮“醫德、醫技、學業、職業”四重導師作用。
在構建“大體系”方面,強化頂層設計,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全校共同參與、社會有效協同的育人機制。學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定期開展專題研究,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工作,統籌推進各項育人任務的落實。通過構建多維教學綜合評價體系和思政課堂教學與日常思政教育協同機制等措施,實現“課堂—校園—社會—網絡”全域覆蓋,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動、全員參與的協同育人新格局。
直面現實之需
問題導向破解學校醫德教育瓶頸
學校不斷拓寬戰略視野,精準把脈醫學思政教育面臨的復雜問題,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在構建“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傳統醫學思政教育模式的深刻變革與全面升級。
學校深刻認識到,要破解傳統醫學思政教育中創新意識不強的問題,首先要迭代更新育人理念。針對以往對思政課程建設與實踐環節重視不足、改革創新意識欠佳的問題,學校以理念革新為先導,積極倡導并實踐“大思政課”理念,通過構建“認知—情感—行為”一體化貫通的認知內化機制,將思政教育深深植根于醫學生的心靈深處。結合醫學教育的獨特性與專業性,學校不斷強化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同時提升其親和力和針對性,使思政教育成為醫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路明燈。
在育人渠道的暢通方面,學校直面傳統醫學思政教育中教學遲滯固化的問題,以系統觀念、遞進原則和協同思維為指引,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針對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打卡化”“表演性”等問題,學校緊密結合醫學生臨床學段特征,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形成“課課有思政、人人重育人、處處顯價值”的協同育人新格局。這一變革不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更為醫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
在育人載體的拓展方面,學校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的時空限制,積極構建“大思政課”育人場域。面對過于依賴思政課堂主渠道,校園、社會、網絡等育人載體作用發揮不足的問題,學校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將思政教育陣地從“教室小課堂”延伸至“社會大課堂”,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教育平臺,為醫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思政教育體驗,使他們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針對思政課教師數量較少、質量不高以及理論轉化能力不足等現實問題,學校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引入社會各方面育人主體和多元化師資力量參與協同育人,構建了覆蓋學生成長全過程的“大思政課”育人共同體,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政素養。
這一系列基于問題導向的創新舉措,是學校對傳統醫學思政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對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
改革成效顯著
五育融合結出豐碩創新成果
c7c7.app立足時代前沿,以“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為核心,通過一系列系統性、重構性創新,構建了“理論鑄魂、實踐賦能、特色彰顯”的醫學思政教育新體系。該模式以全域融通重塑育人新格局,將“大思政課”理念深度嵌入卓越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
學校堅持以五育融合開辟育人新路徑。近3年,開展學生志愿服務1977。吵锿平暗掠、智育提質、體育強身、美育浸潤、勞動教育躬身”,夯實學生全面發展根基。堅持以實踐賦能創新育人形態,依托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情境體驗’思政實踐課”,重構育人場景,實現思政教育的精準供給。
學校堅持以統籌協同優化育人生態,通過校領導深入“一站式”學生社區擔任“社區長”、中層干部扎根一線,構建“黨建引領、師生相伴”聯動格局,以服務育人協同中心為樞紐,與60所附屬醫院及教學醫院、103個教學基地聯動,匯聚了磅礴的育人合力。
經過多年深耕實踐,學校“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持續深化、日趨成熟,在一流本科課程及專業建設、資源平臺拓展、師資隊伍鍛造、卓越人才培養、社會實踐服務、特色文化傳承等方面成效卓著、碩果累累。
學校現有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4個,一流本科專業覆蓋率達92.86%。獲批42門國家一流本科課程。3門思政課入選國家一流本科課程,6門本科思政必修課全部獲評省級精品課程。
學校加強資源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平臺的數量與質量協同躍升。建成多維度優質思政教學資源庫,提煉具有醫學特色的思政案例800余個。跨場域思政實踐教學平臺不斷拓展,先后獲批全國醫院人文建設實踐基地、國家教育部門“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2024年,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2025年,獲得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
學校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推動教學與競賽雙向賦能。近5年,教師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競賽獎項183項,包括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二等獎1項。
學校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成效,實現育人與育才有機統一。近年來,一批學子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基于‘HELP—BRIDGE’的卓越醫生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健康人文理念下的創新醫學院校人文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等6項成果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近5年,學校教師主編、參編教材275部。廣大學子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等多項國家重大競賽中表現突出,展現了出色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學校強化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彰顯大學責任與擔當。學校“小丑醫生”志愿者服務隊榮獲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1項、銀獎2項。多名教師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及省級道德模范提名,師德醫德楷模不斷涌現。這一系列成果,標志著“山醫經驗”已實現從理念創新到實踐模式的全面升華,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醫學思政育人新方案,為新時代卓越醫學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支撐。
“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不僅為高等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更培養了一批批心懷家國、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學人才,為建設教育強國、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著堅實的“山醫力量”。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大思政—1345”“新醫德”育人模式的內涵建設,不斷完善育人體系、拓展育人格局,為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卓越醫學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