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相關部署,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會同環境保護部等13個部門及北京等5個地方科技主管部門,制定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實施方案,組織開展監測預報預警技術、霧霾和光化學煙霧形成機制、污染源全過程控制技術、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空氣質量改善管理支持技術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等6項重點任務科研攻關,為大氣污染防治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提供科技支撐。
本專項總體目標是:深入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撐方案》,聚焦霧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過“統籌監測預警、厘清污染機理、關注健康影響、研發治理技術、完善監管體系、促進成果應用”,構建我國大氣污染精細認知-高效治理-科學監管的區域霧霾和光化學研究防治技術體系,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復制可推廣的污染治理技術方案,培育和發展大氣環保產業,提升環保技術市場占有率,支撐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有效改善,保障國家重大活動空氣質量。
各任務以項目形式落實,將適當安排一批青年項目。2016年第一批項目支持任務不超過總任務的30%。項目主要聚集于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要,項目執行期3-5年。本專項設立藍天科研行動、藍天科技產業行動和藍天科技區域行動等三大行動計劃以統籌各重點任務的實施,引導各任務在重點區域實現基礎研究-共性技術-應用示范的融合。青年項目聚焦于前沿科學問題、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型,突出原創性,同時培養青年人才,青年項目資助強度約為項目的1/15左右,申請人年齡不超過40歲,具有博士學位或副高(含)以上專業職稱,項目執行期原則上為3年。
研究內容:研發適用于大氣低濃度有機物的前處理及富集技術,研制揮發性、半揮發性和顆粒有機物高靈敏分析技術與設備,開展典型污染過程中主要大氣有機成分集成化在線測量。
考核指標:建成一套在線測量系統,形成相應的技術規范、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體系。
研究內容:研制大氣污染多參數地基高分辨在線集成測量技術、車(船)載和機載走航觀測技術、自由對流層與邊界層物質能量交換的探測技術、衛星遙測技術,開展多尺度大氣污染過程天空地一體化實時監控的技術示范,支撐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考核指標:建成大氣污染立體監測多平臺融合的技術系統與技術規范,形成相關的質量控制和數據集成的關鍵技術體系。
擬支持項目數:擬針對不同區域并采取不同技術路線部署項目2項。
有關說明:每份申報書只能針對復雜地形和沿海區域中的一項進行申報。
1.3重點行業多組分大氣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線監測技術
研究內容:研發固定污染源超細顆粒物、VOCs、惡臭、NH3和Hg等關鍵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技術和設備;研發移動污染源超細顆粒物和VOCs等在線測量和機動車超標排放快速識別技術;在重點區域開展技術示范,有效支撐環境監管需求。
考核指標:滿足國家行業最新標準和超低排放監測的要求,形成相應的技術規范。
有關說明:每份申報書只能針對移動源和固定源中的一項進行申報。
研究內容:突破基于物質流分析的人為源全過程排放定量技術,研發源清單多維校驗與同化技術、源排放清單動態模式與精細網格排放交換信息平臺,研究天然源排放規律與影響因子,在重點區域開展示范。
考核指標: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單的不確定性小于30%,滿足國家大氣污染預報預警及控制決策對排放清單的要求。
研究內容:圍繞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東部地區城市群開展氣象過程和化學過程多參數同步長期測量,組織實施大氣復合污染大型綜合觀測實驗,研究不同類型數據質控技術、同化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為研究大氣環境變化和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提供標準化共享數據集,滿足大氣環境科研、業務和管理的需求。
考核指標:形成環保、氣象和科研院所間的數據共享機制和聯網平臺,實現觀測數據及相關信息的分級管理和實時共享。
有關說明:在本專項框架下建立3個項目同步實施的協調機制,每份申報書根據環保、氣象和科研的需求只能申報其中的1項,并要求承諾實現數據共享。
研究內容:重點研究大氣反應性揮發性有機物的降解機制,開展典型區域反應性有機物與臭氧和PM2.5的量化研究,弄清其對光化學煙霧及霧霾形成的區域影響。
考核指標:獲得典型區域反應性有機物與臭氧和PM2.5的量化關系,改善空氣質量預報模式的有機物降解機制。
研究內容:研究二次顆粒物形成的耦合過程及主控因子,定量評估重點行業對細顆粒物暴發增長的貢獻,提出減緩顆粒物重污染的應急調控原理和方法。
考核指標:建立二次顆粒物生成反應機理與適用于空氣質量模式的參數化方案。
研究內容:研究不同地區的大氣重污染的促發因子,污染物累積與變化特征,不同時間尺度大氣重污染與大氣熱力、動力以及降水交互影響的機理,獲得區域污染和氣象要素變化之間的定量關系,提升我國區域模式對重污染的預報能力。
考核指標:闡明重污染與天氣過程的雙向反饋機制,獲得適用于空氣質量模式的參數化方案。
研究內容:重點研究燃煤電站低投資、低能耗、污染物超低和超超低排放技術與裝備,突破重金屬富集、可凝結顆粒物治理、劣質煤利用等關鍵技術,并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內的600 MW等級以上機組開展工程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超低排放技術達到燃燒天然氣排放標準,適應劣質煤原料,實現長期穩定運行;超超低排放在燃燒天然氣排放標準基礎上SO2、NOx、SO3、粉塵、重金屬等污染物排放濃度進一步降低50%。
擬支持項目數:擬針對不同技術路線和研究內容部署項目2項。
有關說明:由企業牽頭申報,申報企業條件見相關要求。
研究內容:重點研究燃煤工業鍋爐超低排放控制技術,實現煙氣污染物排放達到燃燒天然氣排放標準,并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煙塵排放濃度≤5 mg/m3,SO2排放濃度≤35 mg/m3和NOX排放濃度≤50 mg/m3。完成2-3個工程示范。
擬支持項目數:擬針對不同技術路線和研究內容部署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由企業牽頭申報,申報企業條件見相關要求。
3.3化工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控制及替代技術與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化工、涂裝、醫藥、包裝、印刷等行業,重點研制有機揮發物氣體凈化的新材料、新技術及源頭揮發性溶劑替代技術,形成全過程系統解決方案,并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VOCs一次去除率>95%,污染物排放優于國家最新標準,不產生二次污染,完成3-4個長期穩定運行的示范工程,處理風量20000 Nm3/h以上;揮發性溶劑替代技術實現規模化生產,關鍵材料與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擬支持項目數:擬根據不同技術路線和研究內容部署項目3項,其中控制技術2項,源頭替代技術1項。
有關說明:每份申報書只能針對以上行業中的一個行業進行申報。由企業牽頭申報,申報企業條件見相關要求。
研究內容:突破替代燃料車和摩托車排放常規和非常規污染物凈化等關鍵技術,形成排氣后處理技術系統及成熟產品,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開展示范,實現規模化生產。
考核指標:替代燃料車排放滿足國六標準(相當于歐六標準)的要求,摩托車排放滿足國四要求。
有關說明:由企業牽頭申報,申報企業條件見相關要求。
研究內容:研究船用清潔燃料和岸電使用技術,重點突破脫硫、脫硝及排氣后處理系統與大功率柴油機匹配設計等關鍵技術。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開展技術集成示范。
有關說明:由企業牽頭申報,申報企業條件見相關要求。
研究內容:研制新型燃煤技術、清潔燃燒裝置與灶具;開發揚塵抑制新材料與全過程治理關鍵技術,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開展示范。完成區域性示范應用與經濟環境評價。
考核指標:實現居民燃煤污染排放減少40%以上,示范區域揚塵排放減少90%以上。
有關說明:每份申報書只能針對居民燃煤和城市揚塵中的一項進行申報。由企業牽頭申報,申報企業的要求見相關附件。
研究內容:研發高時空分辨率的主要氣態污染物和多粒徑顆粒物及組分的個體和人群暴露測量技術,實時識別健康風險的大氣污染源解析技術,以及人體生物樣品中大氣污染的暴露標志測量技術。
考核指標:一套高時空分辨率個體和人群暴露監測與健康風險源解析技術體系,個體暴露監測技術的時間分辨率小時、人群暴露測量與模擬的空間分辨率。
研究內容:針對我國大氣污染暴露水平高、組分和來源復雜的特點,研究大氣污染急性暴露對我國典型區域居民呼吸系統和心腦血管系統健康影響的暴露-反應關系。
考核指標:建立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大氣污染急性健康效應暴露-反應關系。
4.3室內公共場所污染快速檢測、形成機制及干預技術
研究內容:開發室內公共場所典型化學污染物快速檢測技術、有毒有害微生物和致敏源監測技術,研究室內SVOCs等新型污染物的形成機制及主控因子。開發健康防護與空氣質量調控新技術、新產品,完成技術應用示范,形成室內空氣污染防治策略與評價技術體系。
考核指標:實現典型氣體和固體污染物的實時檢測與動態表征、和有毒有害污染物1小時內的快速檢測,關鍵技術與材料達到規模生產能力,形成室內SVOCs等污染物與產品健康評價體系。
研究內容:針對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總體戰略,開展“總量-質量”相銜接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監管和減排方案等研究,設計“國家-區域-省市”中長期空氣質量改善路線圖。
考核指標:提出2020-2030年我國分區域分階段空氣質量達標路線圖與時間表、達標減排方案與保障措施。
研究內容:開展情景費效分析模型、法規空氣質量模型、空氣質量統計診斷模型等研究,構建大氣污染及其防治政策法規對國民經濟和公眾健康影響的量化評估技術體系,選擇典型區域開展技術示范。
考核指標:提出我國大氣污染損害評估技術規范(建議稿),建成相配套的模型體系。
有關說明:每份申報書只能針對情景費效分析模型、法規空氣質量模型和空氣質量統計診斷模型中的一項進行申報。
5.3大氣污染源排放標準評估和制修訂的技術方法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調查分析污染源排放現狀及減排潛力,開展現行排放標準體系的實施情況和環境、技術、經濟評估,研究重點工業源、移動源、典型面源的法規控制污染物、標準檢測方法和排放限值等,建立排放標準制修訂的關鍵技術方法體系。
考核指標:建成排放標準制、修訂的技術方法體系,形成8-10項主要污染源排放標準的征求意見稿。
有關說明:每份申報書只能針對重點工業源、移動源和典型面源中的一項進行申報。
5.4大氣污染源排放現場執法監管的技術方法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面向強化污染源排放監管的需求,完善用于污染源現場執法監管的遙感遙測、便攜檢測等快捷技術方法,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技術方法體系,并在2-3個重點行業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6-8項用于現場執法監管的方法標準、指南和規范(征求意見稿)。
有關說明:每份申報書只能針對固定源(包括點源和面源)和移動源中的一項進行申報。
研究內容:研究主要大氣污染源的重點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技術方法,提出重點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技術指南,建立以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為核心的大氣環境管理政策和支撐技術體系,并在2-3個重點行業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重點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技術指南(建議稿)及配套技術方法,以排污許可制度為核心的大氣環境管理制度建設方案(建議稿)。
研究內容:建立我國顆粒物源排放化學特征和示蹤物譜庫,突破顆粒物理化特征在線集成觀測技術,構建顆粒物源解析的優化算法,實現細顆粒物來源在線動態解析。研究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源解析同化新技術,開展排放源清單、源追蹤數值模擬和受體模型多種技術融合的動態源解析技術集成研究,在典型地區進行技術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在線源解析集成技術體系和系列工具包,在線源解析技術時間分辨率小時,不同技術解析結果的一致性>80%。
6.2區域大氣復合污染動態調控與多目標優化決策技術
研究內容:研發區域經濟-能源利用-排放控制-空氣質量-控制費效的動態響應模擬和多維環境效應評估模型,構建區域大氣復合污染多目標綜合決策與優化技術。研究高時空分辨率排放清單、實時預測研判、動態決策管理、措施實施監管、應急效果評價、應急預案優化等多項技術融合的大氣重污染應急管理決策技術,提出重污染科學防治及空氣質量改善整體解決技術方案。
考核指標:形成決策支撐技術系列工具包,動態響應模擬技術的時空分辨率達到小時和1-3公里的要求,形成大氣重污染過程應急管理決策業務化平臺,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開展示范。
擬支持項目數:針對不同地域和不同產業結構特點的區域,擬部署項目2項,需由相關地方政府推薦后擇優支持。
研究內容:研究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篩選與評估,研發一批支撐大氣環保產業發展的配套技術,制定一批技術規范和標準。研究適于不同需求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的商業化模式,研究大氣環保產業園創新鏈布局,構建具有區域特色和產業聚集特點的大氣環?萍即蔥路務平臺,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先進技術匯編》中適宜技術在園區產業化,打造具有創新優勢、集群優勢、服務優勢的大氣環保產業園。
考核指標:形成一批適合環保產業發展的技術規范、標準和技術服務平臺,建成規模化的大氣環保產業園或產業集聚區。
擬支持項目數:擬根據大氣環保產業區域特色和創新優勢部署項目2-3項。
有關說明:要求依托正式批復的1年以上省級及以上大氣環保產業園實施。
1.牽頭企業應具備為行業和社會提供技術和產品服務的能力,企業成立時間不少于三年,申報材料中應提供企業規模、稅務部門提供的最近三年納稅、銀行出具的最近三年資金狀況、研發實力(包括機構、人員和投入)、承擔重大科研任務情況等信息,保證項目申報的質量;
2.對于涉及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的指南方向,項目立項后產生的研究成果需經必要的審核后方可發表;
3.青年項目不受申請主體屬性的限制,科研院所、高:推笠刀伎梢隕甌āQ芯磕諶菪枰讕荼局改纖心諶萁猩甌,應突出原創性,優先資助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研究項目。每個項目的申報單位為1-2個,執行期限原則上3-4年;除項目負責人外,項目參加人員不超過5人(含5人);項目負責人及參加人員投入本項目研究時間不得少于9個月/年,申報時應在申請書封面項目名稱后加注“(青年項目)”字樣;
4.如未加特別說明,每條指南方向擬部署項目1項,每份申報書需針對其指南方向的全部內容進行申報。
“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試點專項指南編制專家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