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基礎與臨床學科間的合作與交流,5月25日下午,在我校公衛學院衛生統計教研室開展了“機器學習與肝硬化”為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本次活動主要目的是加強我校衛生統計學與山大一院消化內科間的科研交流與合作,由衛生統計教研室張巖波教授和消化內科劉近春教授發起組織,期望圍繞肝硬化等主要消化系統疾病,在疾病風險評估、早期診斷、個性化治療、生物標志物篩選、疾病預后、臨床療效評價、數據挖掘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科研合作。參加交流的有統計教研室博士、碩士研究生,來自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統計學科、中北大學等相關學科的10余位教師和20余位博士、碩士研究生參加交流。
衛生統計教研室羅艷紅副教授作了“機器學習及其醫學方面應用”的學術報告,報告中提到:機器學習在當今科學研究中備受青睞,機器學習在疾病診斷及疾病預測方面的應用更是潛力無窮。報告綜述性地介紹了機器學習的各種方法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并一一通過實例例舉說明。山大一院消化內科姜麗君醫生作了“肝硬化相關背景知識及其前沿研究”學術報告,從肝硬化的病因,臨床表現、并發癥、診斷及治療方面對肝硬化相關背景知識作了詳細講解,并介紹了國內外肝硬化相關研究的前沿方向。
報告結束后,參會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劉近春主任表示:臨床工作者擁有獲取樣本與數據的便利,但缺乏相應的流行病與衛生統計方法學支持,導致醫院大量臨床數據的浪費;而衛生統計教研室師生擁有豐富的醫學統計知識,但可能缺乏相關臨床背景知識與數據收集的來源,希望消化內科與衛生統計學科加強交流與科研合作,建立臨床隊列,并提供方法學支撐;仇麗霞等教授認為通過合作可以發揮衛生統計學的優勢,通過規范臨床數據收集、數據管理、深度分析,為臨床醫生及研究生提供統計方法的指導,以此來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促進各自學科科學研究的發展。雙方就合作模式和合作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
交流結束,張巖波教授對此次活動作了總結,他指出:一是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是目前交叉創新的必行趨勢,此次交流意義非常重要;二是此次交流一方面可以讓衛生統計師生更深地了解肝硬化的臨床背景知識,必要的相關疾病臨床知識是衛生統計方法、模型醫學應用研究的基。狽蛘咄牙胝廡┗。蕓贍芑帷澳致嘸啊,同時也讓臨床工作者對機器學習等前沿先進的統計學技術有了一定的認識;三是此次活動會是衛生統計教研室與消化內科交流與合作的開始,之后還會有一系列的交流及科研合作的相關事宜的探討,下次的交流將圍繞“肝硬化病人臨床隊列的建立”主題展開。
交流會上,兩個學科的課題組間簽署了《學科間科研合作協議》,以協議簽署固化合作,以教授互聘綁定合作,以項目申報落實合作,以成果共享分享合作,以研究生聯合培養鞏固合作,以學術交流活躍合作等多種方式,從而保證學科間的可持續性合作。
(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統計學教研室第一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