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環境致病與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發文探討膳食組分和維生素對大氣顆粒物所致高血壓風險的調節作用
近日,我校煤炭環境致病與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中國科學院1區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在線發表“Effect modification of diet and vitamin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particle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and hypertension: A 12-year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in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of China”(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2222),探討了膳食組分和維生素對大氣顆粒物所致高血壓風險的調節作用。第一作者為公共衛生學院2022級研究生祝貴明,通訊作者王彤教授。
多項研究證據顯示,不同粒徑的大氣顆粒物(PM1、PM2.5、PM10)均為高血壓的觸發和加重因素。其機制可能是顆粒物中某些成分會引發機體炎癥反應與氧化應激而導致內皮細胞受損,考慮到某些膳食組分和維生素又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那么人們日常的哪些飲食成分可能會調節哪些粒徑顆粒物對高血壓的效應呢?圍繞日常膳食攝入這種經濟便捷的健康干預方式之潛在效應,該研究針對中國人口稠密地區的9省人群,利用中國健康營養調查項目為期12年的前瞻性縱向隊列相關數據,在控制了人口學、社會經濟因素、生活方式、BMI、睡眠、身體活動、居住環境等協變量條件下,采用Cox比例風險分層模型檢驗膳食組分和維生素對大氣顆粒物所致高血壓風險的調節作用。結果顯示隨著該研究所涉及顆粒物直徑的變小,其高血壓風險升高;而膳食組分和維生素調節了這些關聯效應:在所有參與者中,水果、魚類、根莖類食物、全谷物、雞蛋、真菌食物、維生素E、B2、B3的攝入量對顆粒物暴露與高血壓風險之間的關系表現出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而鈉、肉類、糖和酒精的攝入表現出相反的趨勢;維生素E攝入的調節作用強于維生素B和C。

Figure 1 Graphical Abstract

Figure 2 The map of participants’ locations and 12-year average PM1 concentrations
環境生態對公眾健康的影響是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而大氣污染這種涉及廣泛人群的生物學弱效應多數人經歷著長期暴露。本研究在方法學上的亮點是充分考慮了這種長期隊列暴露通常會伴隨的時變混雜問題,不同于以往常見的基于逆概率加權的邊際結構模型建模,該研究采用殘差平衡的加權方法來控制時變和無時變混雜因素,更適合于顆粒物直徑這類連續型暴露的因果推斷建模。該研究結果不僅展示了本土化的因果證據,對于面臨同樣大氣污染和類似飲食習慣的中低收入國家,在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短時難以顯效的局面下,所提示的膳食建議具有直接的公共衛生意義。
(圖文/祝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