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口腔疾病防治與新材料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口腔干細胞科研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中科院分區Top 1區,IF=9.776) 發表了題為“Promotion or inhibi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 release: emerging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的綜述。論文第一作者為我校卓越口腔醫生創新班二年級研究生郝雨佳,通訊作者是王興、任秀云教授。
細胞外囊泡(EVs)是細胞間通訊的載體,具有調控人體生理和病理過程的“雙刃劍”作用。在生理條件下,EVs介導細胞和組織間的通訊并參與維持體內平衡,已作為一種被推薦的生物治療方法應用于無細胞再生、抗癌疫苗和藥物時空遞送。目前,EVs的應用存在生產方法產量低的問題,而臨床疾病治療往往需要大量的EV。為了達到生物學效果,小鼠每次治療通常需要109-1011EVs的劑量,這可能需要數升條件培養基和幾個月的收集時間。EVs產量不足極大地阻礙了其臨床應用,為克服這一瓶頸,提高EVs產量至關重要。
(EVs 在生理條件下的有益應用)
除了作為治療手段,EVs 同樣被認為是多種疾病進展的加速因素。病理狀態下的EVs會顯著促進免疫逃逸和腫瘤轉移、病毒顆粒傳播或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通過抑制上述EVs分泌進而延緩這些疾病的進展,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治療策略。因此,EVs釋放的促進和抑制具有巨大的研究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EVs在病理條件下的不良作用)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們以不同的EVs的生物發生機制為整體框架,分別闡述了調控外泌體和微囊泡釋放的已知步驟。探討了泛硫乙胺、鈣蛋白酶抑制劑、U0126、Y27632、Chloramidine、手霉素、GW4869、阿吡莫德、莫能菌素等通過調控微囊泡釋放在多種難治性疾病治療中取得的進展。除了上述已知可分類的機制,作者進一步探討了尚不能歸納于上述EVs生物發生機制,但已被報道影響EVs釋放的其他條件,如某些應激、損傷、電流、溫度變化、特定細胞間的同源相互作用,分析了利用上述方法在抗癌疫苗、工程化EVs生產中取得的效果。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們探討了調控EVs釋放的關鍵思考,可能發生的副作用,以及未來的臨床應用前景和挑戰。

(外泌體的生物發生的三個調控階段)
近年來,口腔醫學院通過開設卓越口腔醫生創新班,致力于“5+3+X”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改革,著力培養具有扎實口腔醫學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較強的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同時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發展潛力,能勝任口腔疾病預防、診療和科研工作的高層次口腔醫學專業人才。

口腔疾病防治與新材料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立足口腔診療水平及材料創新等方面的科技布局,跟蹤口腔疾病診療領域的前沿課題,以口腔組織再生及新材料的制備與應用、口腔疾病與全身疾病的相關性研究、數字化技術在口腔診療中的應用研究和口腔腫瘤的發病機制與診療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向,大力發展口腔臨床醫學及口腔基礎醫學方面的科研建設。每年投入大量經費用于科研平臺的搭建和優秀科研團隊的項目資助,目前已經成為具有較高學術水平、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的口腔醫學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全文鏈接:Promotion or inhibi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 release: Emerging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J Control Release. 2021 Oct 22:S0168-3659(21)00548-4.
(圖文/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