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第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王彩虹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發表研究成果,首次揭示色氨酸代謝的犬尿氨酸途徑與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Tfh/Tfr細胞免疫失衡的內在關聯,為這類致殘性自身免疫病的精準診療開辟全新路徑。
作為全球影響超4000萬人的慢性疾。琑A的發病機制一直被視為醫學難題。王彩虹團隊通過靶向代謝組學技術,對初診RA患者血清進行深度分析,發現患者體內色氨酸代謝網絡顯著異常,尤其是犬尿氨酸(Kyn)代謝途徑紊亂最為突出。研究首次篩選出色氨酸(Trp)、黃尿酸(XA)、喹啉酸(QA)、犬尿酸(KynA)4種核心代謝物,構建的RA-HC代謝診斷模型不僅能精準區分患者與健康人群,還可根據代謝物水平將病情分為輕、中、重三級,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了量化依據。

“這相當于為RA患者建立了一套代謝‘指紋圖譜’。”王彩虹介紹,該模型若與現有抗CCP、RF等檢測指標結合,可顯著提升早期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尤其適用于高危人群的篩查。更重要的是,通過動態監測血清代謝物水平,臨床醫生能夠實時評估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真正實現“精準醫療”。

進一步機制研究發現,色氨酸代謝產物失衡與Th17/Treg、Tfh/Tfr細胞免疫失衡密切相關。其中,色氨酸和黃尿酸水平降低與Th17/Treg失衡呈負相關,犬尿酸減少則直接關聯Tfh/Tfr細胞比例失調。這一發現首次在代謝異常與免疫紊亂之間架起科學橋梁,證實犬尿氨酸途徑是RA免疫失衡的關鍵上游調控機制。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RA發病的‘代謝-免疫’交互作用新機制,更提供了極具臨床轉化價值的生物標志物組合?!睒I內專家評價,從代謝途徑入手干預免疫失衡的創新思路,有望推動RA治療從“對癥控制”邁向“病因干預”,為開發新型靶向藥物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團隊已啟動臨床隊列研究,加速推動該成果向早期診斷試劑盒和精準治療方案轉化。
這項突破標志著我國在RA發病機制研究領域已躋身國際前沿,為全球2000萬RA患者帶來了“代謝調控重塑免疫平衡”的治療新希望。隨著后續研究的深入,有望通過調控色氨酸代謝網絡,實現RA的早期預警、精準分層治療乃至疾病預防,徹底改寫這一“不死癌癥”的診療格局。
(圖文/吳瑞荷、李葆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