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學校如何以新一輪審核評估為抓手建立健全立德 樹人落實機制?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以立德樹人為思想統領,強調高 校要把立德樹人融人評估全過程、全方位,在以下幾個方 面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一是強化認識,明確立德 樹人中心地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 向,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五育”并舉培養時代新人; 二是強化基礎,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 根本標準,將立德樹人完整、全面地體現在學校工作的各 方面、全過程,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學科專業布局、人才 培養體系、教育教學模式、管理服務體制、資源保障條件 等都要圍繞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來謀劃和建 設;三是強化制度,建立立德樹人“負面清單”,健全學 校黨委、行政定期研究立德樹人工作制度, 構建全員、全程、 全方位“三全育人”機制,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 人統籌推進, 從體制機制層面建立健全立德樹人“實舉措”,形成培養目標一致、職責分工合理、育人合力顯著的立德 樹人工作格局。
16. 學校如何申請參加新一輪審核評估?
答:參加新一輪審核評估的學校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 申請,包括選擇評估類型和評估時間,提交《審核評估申 請報告》。申請評估時,學校依據大學章程和發展規劃, 綜合考慮自身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保障體系建 設與運行情況自主選擇“兩類四種”評估方案其中一種。
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請;地方高校向所 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其中申請參加第一類審 核評估的地方高校由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向教育部推 薦。學校提交評估申請時,需在申請報告中說明上輪評估 整改情況, 包括整改任務、整改目標、體制機制、工作舉措、 整改成效等。上輪評估整改的完成情況是新一輪審核評估 申請受理的門檻條件之一。
擁有異地校區的學校,如異地校區與主校區為同一法 人且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制式、標題、落款、公章等與 主校區相同的,異地校區原則上應按主校區同一套評估方 案評估, 并在《審核評估申請報告》中予以說明。除此之外,須單獨申請參加新一輪審核評估。
17. 學校為什么要選擇與自身發展相匹配的評估類型?
答:在制度設計方面,新一輪審核評估與“十四五” 規劃同步,要求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并充分論證后,提出評 估申請,選擇評估類型和評估時間。學校選擇評估類型不 是簡單技術層面的準備,而是戰略層面的考量,是黨政領 導班子要決策的大事, 是關系到學校辦學定位和“十四五” 期間發展目標的重大選擇,需要理性思考、慎重決策。申 請類型應由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
學校一旦選擇了某種類型,就要根據此類型要求、指 標撰寫《自評報告》,總結教育教學取得的成績,提出自 身存在的問題。專家也會根據此類型要求、指標“把脈問診”, 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促進學校更加明確自身的辦學定 位和方向,總結現狀并找到未來發展目標及下一步整改的 努力方向,以此推動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如學校選擇了與章程規定、目標定位不匹配的評估類 型,造成評估指標無法“適配”,導致專家很難“對癥下 藥”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專家組評估時列出的“問 題清單”會很長,與此相對應學校的整改難度就更大,總體看對高校發展不利,也偏離了新一輪審核評估分類改革 設計的初衷和用意。
18. 評估分類是給學校分等嗎?
答:不是。新一輪審核評估針對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的多樣化需求,采取柔性分類方法,提出“兩類四種”評 估方案,滿足不同類型高校對質量保障的需求。這種評估 分類并非給高校分層、分等,更不是給高校貼“標簽”。 參評學?篩據自身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保障 體系建設等情況自主選擇最適合的評估類別。“兩類四種” 評估方案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動態的,以 5 年為 周期,
為學校的變化發展留下了調整上升空間。高?梢栽 這個周期內選擇一種類型來接受評估,到了下一個周期, 還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另一種類型。學校人才培 養可以以一種類型為主,不排除部分專業按另一種類型培 養,即: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高校不排除有些 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高 校也不排除有些專業培養學術型人才。
19. 學校如何選擇評估指標?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指標體系包括定性指標和定量指 標兩部分。針對第一類參評學校,重點考察本科教育教學 質量保障能力和綜合改革舉措成效。定性指標強調 3 個注 重:注重本科教育的時代要求,引導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 本任務、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注重特色發展, 引導學校全面開展教育教學綜合改革,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注重質量保障的文化機制,引導學校提升內部質量保障能 力、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定量指標綜合考量“雙一流”建 設動態監測指標以及教育部相關評價指標,審核重點中設 置了 35 個反映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的關鍵數 據進行定量審核, 包括 22 個必選項和 13 個可選項。同時, 在可選指標設置上給足彈性空間,學?山岷媳拘0煅 際和優勢特色,從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提供的 教學基本狀態常態監測數據中自主選擇,進行等量或超量 替換;國家數據平臺提供不同類型高校常模數據(即高校 本科教育教學關鍵數據平均值) ,學?篩蒞煅Фㄎ緩 實際需求,自主選擇多個類型高校常模數據做對比分析, 同類型常模比較長短,從而進一步找準所處坐標和發展針對第二類參評學校,通過?榛杓貧ㄐ災副、首 次設置統一必選項、類型必選項、特色可選項、首評限選 項,由高校根據要求和辦學實際自主選擇。統一必選項體 現國家對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剛性要求,類型必選項體 現對學校“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發展的引導,特色可選項 體現對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引導,首評限選項體現 對首次參加審核評估高校基本條件的剛性約束;定量指標 集中體現了新時代國家對這類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定量指標包括 46 個,分為必選項和可選項。“必選項”是 指該定量指標必須選擇; “可選項”是指該定量指標可結 合辦學實際和優勢特色自主選擇。“必選項”對標國家規 范要求,包括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基本 辦學條件、學生發展與支持服務方面的要求等。“可選項” 引導高校辦出特色和水平,包括學校卓越教學及學生培養 所取得的成效等。學?篩葑隕矸⒄剮枰褪導是榭鱟 主選擇至少 8 項。
20. 學校如何選擇常模?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定量指標可作同類常模和他類常模比較,同類常模比較是指參評學校選取同類型高校數據 平均值做比較,他類常模比較是指參評學校根據自身實際 和發展需求,自主選取、量身定制不同類型(可以為多個 類型)高校數據平均值作比較。
《本科教學狀態數據分析報告》提供必選、可選和自 定義 3 類常模,包括世界一流大學常模、“雙流”建設高 校常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高校常模、全國常模、31 個 省(區、市)常模、12 類高校常模(理工類、綜合類、語 言類、醫藥類、財經類、體育類、藝術類、師范類、民族類、 農業類、軍事類和政法類 ) 、自定義常模 7 種。第一類評 估的必選常模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常模,其余為可。 第二類第一種評估的必選常模是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高校 常模, 其余為可。壞詼類第二種的必選項為本省(區、市) 常模,其余為可選項;第二類第三種的必選項為全國同類 高校常模,其余為可選項。除必選常模外,學?篩菪 要自主選擇至少一種或多種類型常模。自定義常模是學校 根據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個性常模,最多可以定制 3 組常 模,每組不少于 5 所高校。常模選擇的重點在于通過指標 數據比較,幫助學校了解自身與同類學校、標桿學校的差距, 找準位置,持續改進。
21. 學校已通過教育部認證的專業如何免于評估考 察?
答: “教育部認證”是指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評估 歸口管理辦法(試行)》納入“高等學校評估項目清單”管理, 由教育部評估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并納入教育部評估歸口管 理的認證項目, “在有效期內”是指在學校審核評估正式 啟動的時間(即線上評估開始時) ,該專業認證結果處于 有效期內。學?稍諂脹ǜ咝1究平逃萄攔老低(以 下簡稱評估系統)查詢“通過教育部認證并在有效期內的 專業名單”。
“免于評估考察”不等于免于評估,上述有效期內的 專業仍在評估范圍之內,由學校自行決定該專業是否需申 請免于評估考察。
學校若有意愿申請免于評估考察,需在確定審核評估 正式啟動具體時間后,在評估系統提交免于評估考察申請。 根據《關于做好“十四五”期間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 學審核評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部評估中心將在評估 系統中預置有關專業認證材料作為本專業的審核評估材料, 由學校最終確認,切實減輕高校負擔。
22. 學校如何做好評建改工作?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的評建改不同于上輪審核評估的 評建,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審核評估的重要環節。其 中自評自建是審核評估的基礎,學?梢醞ü云雷越ù 進學校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能 力。通過評估整改形成質量閉環管理,可促進高校自覺鞏 固和充分利用評建成果,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 要將評建改作為一項“全鏈條”的工作來考慮,注意以下 幾個方面。
一是把立德樹人作為評建改工作統領。學校要堅持把 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將立德 樹人完整、全面地體現在學校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要 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和“負面清單”,形成培養目標一致、 職責分工合理、育人合力顯著的立德樹人工作格局;要認 真做好《自評報告》中立德樹人情況“必答題”,總結學 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舉措及取得的成效,查找 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改進措施,把立德樹人貫穿 學校評建改工作“全鏈條”。
二是要正確理解審核評估。學校要深刻理解新一輪審核評估從名稱上就發生了變化,從“本科教學工作評估” 變成了“本科教育教學評估”,評估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 了變化,從聚焦教學工作,轉向了聚焦教學基礎上的育人 工作,更多地是從育人的高度來看教學,不僅包括本科教學, 而且涵蓋黨的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學生發展、資源保障 等學校辦學各方面,是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考 核和整體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講,新一輪審核評估不僅僅 是分管教學的校領導、教學或評估部門統籌執行層面的事, 而應該是黨政領導班子要決策的大事,關系到學校“十四五” 期間發展目標和辦學定位的重大選擇。
三是構建高校的質量文化。學校要全面對接“學生中 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國際先進理念, 從概念層面、 機制層面、實施層面落到師生、院系、專業和課程,使這 一先進理念成為整個評估工作的理念共識和行動自覺。“學 生中心”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和潛能、刻苦學習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推動 人才培養模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產出導向”強調以學生學習效果為導向,注重評價學校 提升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社會適應度以及學生和社會 滿意度, 避免單純根據顯性指標評價辦學水平。“持續改進”強調對人才培養全鏈條形成質量閉環管理,促進高校積極 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保障機制和大 學質量文化,及時發現問題、持續改進提升質量。
四是堅持實事求是。學校要用好自主選擇權,依據自 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選擇適宜的評估類型和指標體 系,形成個性化評估方案, 用自己尺子量自己;以“平常心、 正常態”對待評估,評建改工作要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 做到不回避問題、不隱瞞事實、不弄虛作假、不夸大成績; 樹立正確的評估價值取向,從發展的角度出發看待評估, 以審核評估為契機,落實質量主體責任,與專家組、評估 機構形成“質量共同體”,對本校人才培養狀況、培養質 量全面深入地自我審視和不斷地自我改進,促進高校內涵 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
五是要處理好四種關系。學校要處理好審核評估與可 持續發展的關系,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處理好硬件 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關系, 積極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 自糾的高校質量文化;處理好自評工作與日常工作的關系, 使高校的評建工作融于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質量保障體 系與質量文化建設工作之中;處理好自評工作與整改工作 的關系,保證評建改工作長鏈條開展、常態化推進。
23. 學校《自評報告》應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答: 《自評報告》是審核評估的重要材料之一。《自 評報告》撰寫的質量不僅反映參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客 觀狀態,也反映參評學校對審核評估的態度與重視程度, 還可以看出學校能否客觀清醒地認識自己,是否具有駕馭 和反思自身發展的自省能力和水平。《自評報告》撰寫要 建立在學校全面自評自建工作的基礎上,緊緊聚焦審核評 估指標,對學校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改革建設和培 養成效進行全面梳理,由此形成反映自評結果的寫實性報 告。《自評報告》的形成過程,是經過學校自上而下、自 下而上,反復修改完善的過程,也是凝聚全校師生共識的 過程。
《自評報告》要重點闡述學校是“怎么說的”“怎么 做的”“做得怎么樣”“做得不好的如何改進”“改進效 果如何”等。學校撰寫《自評報告》時,不得修改一級、 二級標題,指標不能少,重點不能丟,同時還要避免撰寫 與審核評估指標體系無關的內容。
《自評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學校簡介”“學校自評 工作開展情況”“學校自評結果”三部分。“學校自評結果”表述按照二級指標展開,需涵蓋但不限于二級指標下設的 審核重點。“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對應到一級指標來寫, 問題具體表現描述對應到二級指標和審核重點。《自評報 告》中的數據應與《本科教學狀態數據分析報告》中的數 據一致,如果由于數據采集的時間節點不同等導致數據不 一致,學校須在《自評報告》后面附簡要說明。
24. 學校如何準備新一輪審核評估相關材料?
答:學校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開展新一輪審核評估, 堅持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準備以下評估相關材料。
一是基本材料。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規章制度、 近三年學校教學質量報告、申請報告等應該作為評估的基 本材料上傳至評估系統,不能等到專家需要時再臨時提交。
二是教學檔案。教學檔案是高校在教學管理、教學實 踐活動中形成的基礎材料, 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證 據”,包括課程大綱、試卷、畢業論文(設計) 、實習實 踐等過程性與終結性材料。教學檔案按高校日常管理規定 存放, 無需做特殊的整理, 應保證檔案的原始性和真實性, 在審核評估期間按要求上傳,切忌突擊整理和弄虛作假。
三是《自評報告》及支撐材料。《自評報告》等評估材料中的所有結論,應有充足的數據和事實支撐,不能只 有結論,沒有事實陳述和證明支撐。支撐材料是指用于支 撐或證明《自評報告》等所述內容的相關材料,主要包括 教學資料、學生學習檔案、各類記錄性材料、合作協議及 其他佐證材料等。支撐材料以高校教學檔案為基。虢 學檔案有交叉的部分無需單獨整理,按要求上傳至評估系 統,或提供材料索引以方便專家查找、審閱。
四是引導性材料。主要包括高校職能部門、教學機構、 實習實訓基地和就業單位等材料,教學活動安排和人員名 單,如校歷、課程表、教師名單、學生名單等。
25. 學校在線上評佔與入校評估環節需要做此工作?
答:線上評估時間為 2~4 周,基本流程包括:線上評 估開始前,參評學校與項目管理員對接,明確學校需要做 好的準備工作(包括系統測試等) 。依據評估方案要求, 在評估系統中提交基本材料、自評材料及其他材料等。線 上評估開始后,專家主要進行材料研讀,線上調閱材料、 在線訪談座談、聽課看課等。參評學校根據專家評估工作 需要提供相關材料,落實訪談座談、聽課看課安排,組織 相關人員按時參加訪談座談。
線上評估是否聽課、調閱學生試卷和論文,由專家組 視學校已有常態信息化條件和工作需要與學校協商確定, 不搞“一刀切”,也不提出強制性要求。如參評學校具備 或部分具備線上聽課、調閱的條件,則為專家組提供有條 件的課程、試卷、畢業論文(設計)等的清單,以便專家 組進行線上聽課、調閱活動。
入校評估時間為 2-4 天, 基本流程包括:入校評估前, 專家組組長與參評學校協商入?汲∈奔、天數、環節和 重點考察內容等,參評學校提出是否召開評估說明會(評 估第一天) 。準備好自評材料、專家案頭材料等,協助安 排專家組成員交通與住宿、做好經費預算等。入校評估期 間,參評學校根據專家評估考察任務, 配合做好聽課、訪談、 調閱等安排,與專家組商定是否召開專家意見交流會(最 后一天) 。入校評估結束后,專家組成員離校,參評學校 協助做好經費決算、入校評估材料整理等工作。
26. 學校如何用好“3+3” 報告等常態數據資源?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注重常態數據資源的挖掘和使用, 依托教育部評估中心 “國家數據平臺”和學生發展中心“就 業數據平臺”,形成《本科教學狀態數據分析報告》《在校生學習體驗調查報告》《教師教學體驗調查報告》《本 科生就業數據分析報告》《本科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用 人單位跟蹤調查報告》(即“3+3” 報告) 。此外,學校 編制公布的近三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就業質量年度 報告》也是評估的必備材料。
“3+3〞報告分別從教學監測數據和就業監測數據、 學生和教師體驗調在問卷、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跟蹤調查問 卷的角度對學校的本科人才培養提供評價參考,為學校自 我評價、判斷和改革提供多元視角,是審核評估的重要依 據,也可以成為學校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 要高度重視常態數據資源的累積和利用,通過評估,建立 起 "3+3" 報告等常態化資源的累積、分析和使用機制,通 過數據對比分析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和差距,深挖學校“招 生一培養一就業〞全鏈條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短板和弱項, 找準整改方向,精準發力,持續改進,不斷累積,推動學 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縱深發展。
27. 學校須重點關注的 “紅線”“底線”要求有哪些?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對標國家基本辦學規范和辦學條 件規定,在指標體系中設置“紅線”和“底線”要求,體現國家對所有參評學校的剛性約束。在定性指標中,通過 增設對教師、學生出現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負面問題能 否及時發現和妥當處置,教材選用工作出現負面問題的處 理情況等方面的立德樹人 “負面清單”,關注高校辦學 “紅 線”。
在定量指標中,通過設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 伍建設、基本辦學條件、學生發展與支持服務方面的要求 等“統一必選項”,列出了辦學 “底線”標淮,其中第一 類評估 16 個,第二類評估 17 個。
對于突破辦學規范和辦學條件底線等問題突出的高 校,教育部和有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將采取約談負責人、 減少招生計劃、限制新增本科專業備案等問責措施。
28. 學校“本科教育教學示范案例”是如何征集的?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首次設立征集本科教育教學示范 案例舉措。專家組通過線上與入校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察、 評估、論證,從理論先進性、實踐有效性、示范推廣性等 多個維度對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特色做法和鮮活案例進 行評判,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做出是否推薦該校“本科 教育教學示范案例”的建議,如推薦,需說明推薦理由。
經評估專家委員會審議后,確定“本科教育教學示范案例 " 征集對象,由教育部向有關學校進行案例征集。征集的案例既可以是示范性、引領性的綜合教育教學 改革案例,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特色非常鮮明的教育教學案 例。具體可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模式、教學模式和 管理模式上的重大改革。案例需介紹學校實施上述舉措所 取得的改革與建設成效,包括教育教學改革取得的突破, 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突出效 果,及其示范引領和推廣應用價值。
29. 學校如何做好評估整改工作?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的整改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 學校要認真梳理研究專家提出的問題以及自評自建查擺的 問題, 深刻剖析問題原因, 切實做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 以評促管、以評促強。
一是及時總結評估工作。學校要在評估后召開專題會 議,對評估工作進行及時總結, 對標問題制定《整改方案》。 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建立整改問題臺賬,明確整 改任務、措施、時間表以及預期目標和成效等。
二是建立評估整改工作機制。學校應建立整改工作機制,全面開展整改。整改工作重在長效機制人才培養質量 保障體系等方面的建設, 要扎扎實實整改, 不能書面整改、 虛假整改。建立督查督辦和問責制度,定期對整改工作進 行督查,持續追蹤整改進展,確保整改取得實效。
三是按時提交《整改報告》。 原則上,學校要在評估 結束后兩年內完成整改任務并提交 《整改報告》,系統、 全面、實事求是地進行總結,針對需要整改的問題清單逐 項分析整改情況,包含整改前后核心數據對比等。
我校新一輪審核評估知識問答--學校部分 點擊:下載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