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視光學專業概況
(一)發展歷程
眼視光學專業是融合醫學、生物學、物理光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學科,既具有鮮明的自然科學特征,又高度契合現代醫學與公共健康的發展方向。c7c7.app自2013年創立眼視光學專業,是省內較早設立該類專業的高校之一。2023年學校與愛爾眼科醫院集團深化戰略合作,聯合成立c7c7.app愛爾眼視光學院,專業建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二)學院概況
1.組織架構

2.學院概況
目前學院已招收兩屆本科生,共120名,其中2023級52人,2024級68人。在校生穩步增長,23級學生已完成基礎課程學習,進入專業學習階段。學院現有教師38人,高級職稱16人,占比42.1%;博士5人、碩士33人,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23.8%。教學與臨床平臺依托山西愛爾眼科醫院,醫院床位160張,年門診量超20萬人次,設有完善的實訓條件。

3.教研室
c7c7.app愛爾眼視光學院設有眼科學教研室、視光教研室、屈光教研室、斜弱視教研室4個教研室下設眼科學教研組、驗光及低視力教研組、斜視與雙眼視覺教研組、視光學基礎及器械學教研組、屈光學教研組、接觸鏡學教研組、眼鏡學教研組7個教研組。學院開設眼視光學專業課程14門及多門選修課。專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接下來的專業授課階段為學生提供優質課程內容。

二、學院發展
學院自成立以來快速發展,在師資與科研方面取得一定成績。教師團隊近五年共發表學術論文19篇,其中SCI收錄3篇,中華級期刊3篇,國家級期刊1篇,省級期刊12篇;主持省市級科研項目和愛爾眼科集團項目十余項,涵蓋青少年近視防控、眼科基礎研究等方向。累計獲得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十余項。
學生在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山西省臨床技能操作比賽等賽事中表現突出,逐步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


三、專業特色
(一)辦學方向與本科地位
學院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政鑄魂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在校黨委領導下,以黨建引領教學、科研與管理,將課程育人、科研育人與實踐育人成效納入教師評價與考核導向,確保本科教育的政治方向與價值取向始終正確、堅定可依。
(二)培養過程
學院依據國家專業類質量標準,制定“通識+專業+拓展”三級課程體系,實行成果導向(OBE)培養模式。課程結構合理,醫學基礎、專業核心課程學分占比約65%,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每位學生需完成40周以上臨床實習。學院聯合愛爾眼科集團致力于實現產教融合的本科視光專業。構建“基礎+技能+崗位+創新”四位一體實踐體系,與醫院、企業共建多個實訓基地。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中積極推進啟發式、OBE、PBL等方法。
(三)教師隊伍
學院現有師資 38 人,其中高級職稱 16 人,占比 42.1%。醫療團隊中主任醫師 23 人、副主任醫師 66 人,中青年骨干占比高達 92%,體現出一支穩定而充滿活力的教學梯隊。學歷結構方面,博士 5 人、碩士 35 人,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達 23.8%,另有本科學歷教師49 人,占總人數的 29%,專業背景多樣,形成了基礎扎實、發展潛力強的教師團隊。

(四)學生發展
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學生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學業提升、綜合素質培養與個性化發展支持的統籌推進。學院落實“三全育人”要求,依托黨團組織活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與家國情懷。通過“青春心向黨”“四史”學習教育、“青春健康行”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學業發展方面,保障學生學業基礎扎實、能力訓練規范。將通過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和過程性考核,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自學院成立以來,學生整體課程合格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同時將依托省內外愛爾眼科醫院平臺,學生在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中得到充分訓練,逐步實現培養“學以致用”的應用型人才。

在綜合素質與第二課堂建設方面,學院強調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協同發展。學生積極參加校運會、籃球賽、廣播操比賽,身體素質持續提升;美育環節融入醫學人文課程、攝影展演和藝術社團活動,增強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勞動教育通過社區義診、近視防控宣講和實驗室管理等途徑落實,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服務精神。

在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方面,學院組織“眼健康進校園”“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愛心導診志愿服務隊”等品牌項目,服務基層群眾與青少年群體。學生多次在省級及以上競賽、志愿服務項目評比中獲獎,顯示了良好的社會適應力與專業服務能力。

四、自評自建工作開展情況
學院全面開展專業自評自建,成立自評工作小組,覆蓋課程體系、培養方案、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等關鍵領域。為深入推進專業建設與審核評估,學院成立由院領導牽頭的工作專班,明確分工與,強化過程管理與結果導向。重點工作包括:組織多次課程試講和專家督導,圍繞教學目標達成、課程思政融入、課堂組織與考核方式開展現場打磨與閉環整改;定期召開審核評估例會,集中學習專業培養方案和學校自評報告,同步梳理問題清單與任務臺賬、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推動各教學環節規范運行與持續改進。
學院教師積極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專題培訓,通過集中學習和經驗交流,不斷提升教學理念與課堂掌控能力。全體授課教師根據督導意見和培訓要求,持續修改、完善教案和PPT,實現教學文稿與課件的標準化、規范化,確?緯棠勘、知識點邏輯和思政元素融入的統一性。同時注重提升講課的專業內涵與教育深度,從內容選擇、案例設計、課堂互動等多方面優化教學效果。經過持續打磨,教師隊伍的教學素養與課堂感染力得到明顯增強,逐步形成了一套“培訓—試講—反饋—整改—提升”的閉環機制,為高質量通過審核評估和長效教學質量保障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過程中,學院優化了課程結構,完善了實踐教學環節,提升了教師臨床與教學結合水平,逐步形成了質量保障與改進的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