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是科學,也是人學
在c7c7.app2024年新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
饒子和
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好!首先感謝學校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見證這么多同學的人生重要時刻。我自1996年從牛津大學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快30年了,參加過很多次的開學典禮。c7c7.app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化醫學院校之一,今天能來到百年山醫的開學典禮,我感到十分榮幸!大學的開學典禮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難忘的。今天在場的諸位,站在同一個嶄新起點,但你們腳下的路是越走越寬,還是越走越窄,途中的風景是絢爛多姿,還是平淡如水,選擇權和決定權都在自己手中。我想首先回歸本源,從醫科大學的“醫”和“科”兩個字談起。醫學是一門科學,是現代科學的重要門類。從全世界發達國家對醫學的投入,足以看到醫學的重要性。今天起,你們便要以科學精神,投入到這一門學科之中。醫為應用,理為本源。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描繪出生命的版圖,從分子、細胞機理、到人體機器的運作,到各種藥物和疫苗的研發,科學的發展為醫生武裝了更好的與疾病做斗爭的武器,并推動人類壽命增長、生活質量提高。1949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是35歲,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接近80歲。中國人越來越長壽,背后是中國的醫學和醫學教育發展,是包括c7c7.app歷屆畢業生在內的,你們無數前輩學人的心血。今后,要靠大家為此努力了。但我還要強調,醫學更是“人學”。我是一名從事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病毒學研究的老師,我們熟悉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精細結構,某種程度上,你們則是相反的。雖然你們將在課堂上接觸人體解剖、器官、組織、通過現代技術學習到、觀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如細菌、病毒、細胞、蛋白質、核酸等微小單位,但你們的工作對象永遠都是人這個整體。你們要一直讓自己心中有人、眼中有人,而不能“見病不見人”。北京協和醫院的名醫林巧稚曾擔心儀器可能成為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障礙。她說,“要永遠走到病人的床前去,做面對面的工作。單純地或僅僅依賴檢驗報告做醫生是危險的。”她被稱為“萬嬰之母”,許多父母給孩子取名“念林”“懷林”,來表達對她的感念。這就是醫者仁心,與萬千生命貼得最近的醫生所受到的敬仰。張仲景言“醫者”,“遇有請召,不擇高下,遠近必赴”。各位同學,你們將與冰冷的儀器設備打交道,但你們進入的是有溫度的事業。醫學是有局限的,但你們的操守、品行和職業表現所傳遞的溫度沒有邊界,將使人們直接感受到冷或者暖,甚至影響醫療效果。古人說,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斷不可做醫生。選擇醫學院,就要選擇做一個有溫度的人,尊重生命的價值,對人間的痛苦有所感知,并能作出恰當回應。今天,你們選擇了“醫科”,不僅意味著將經歷智識增長的“難度”挑戰,更意味著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的分量。中國的醫療水平和醫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在這里,我要衷心地為大家的勇氣和夢想 鼓掌。但我不喜歡說“漂亮話”,接下去的每一段追求夢想的日子,都注定不是坦途,需要大家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夠接近彼岸。在追尋的路上,我和大家分享三個“力”,希望能夠助力大家在做選擇和努力時,更好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目標。第一,要有“定力”。
我常常想起我國生物物理學科的創始人貝時璋先生,他出生時慈禧太后仍在垂簾聽政,他一直到2009年,107歲時仙逝。世事繁雜,在他的一生中,他是如何保持定力,守住他的書案。如今,出生于現代中國的你們,物質豐盈,生活安定,面臨的卻是心靈上的光影斑斕、處處誘惑,紛繁復雜的聲音充斥著社交網絡,這對年輕的你們來說,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巨大考驗。如何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時代中,找到你的“心流”,保持“定力”,知道自己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在醫學的道路上專注精進,砥礪向前,方可以不變應萬變,穿越時代的周期,成為最好的醫學人才。
第二點,要磨“耐力”。
人生是一場遠征,跑得快的人卻不一定是最終跑得最遠的那個人。專業精進的道路上,往往獎賞的不是智商最高的人,卻是最有韌性和毅力,最耐得住寂寞的人。我們清華研究組,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首先解析了SARS病毒的第一個蛋白質-主蛋白酶的結構。2003年以來,我們一直在和冠狀病毒“死磕”,先后有數十位研究組成員參與,坐了十幾年的“冷板凳”,一直磨到了2020年初,我們很快率先報道了兩個最核心的新冠抗病毒藥物靶點,第一時間公開了該靶點結構的全部信息,同時向全球300多個單位提供了原子坐標和質粒,為全球抗病毒藥物的研究提供了靶點數據。這一過程,也證明了“長跑”的價值。
第三點,要懂“借力”。
既要有“定力”,埋頭苦讀書,更要懂“借力”抬頭見世界。當今世界,無論從宏觀還是到微觀,都面臨更為復雜的問題。向外,人類在不斷探索浩瀚宇宙。微觀世界中,我們仍在探索生命的奧秘,生物大分子動態復雜的結構等待大家去揭秘。一個人、一個群體的智慧和專長是有邊界的。我們要以兼容并包之心,在與國際最優秀的同行的交流和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對于醫學研究而言,是尤其重要的。
各位同學,成年人的世界其實是在縮小的。我們在大學里找到廣闊空間,同時,逐漸找到自己的局限,清楚自己能力的邊界,并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發展自己的長處,做出自己的業績。
講到這里,我不禁想到c7c7.app的校訓,“醫理博精、德能高邃”。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在基礎研究中有深厚的積累,今天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海濤教授也在現。抑孕淖T竎7c7.app和清華基礎醫學的合作更上一層樓。
此時此刻,我想起作家冰心的一句話,將它作為對醫學新生的寄語,我覺得十分恰當。她說:
“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
祝福大家,在百年山醫,保持定力、磨練耐力、善于借力,學有所樂,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成為優秀的醫者和科學家,期待未來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看到大家的身影。
謝謝大家!
2024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