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 中國地鼠

中國地鼠生物學分類屬哺乳綱,真獸亞綱,嚙齒目,倉鼠科,倉鼠亞科,倉鼠屬。常見于中國田間,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和內蒙古等地區。因此中國地鼠是中國獨特的嚙齒類實驗動物之一,是我國特色的實驗動物資源。

中國地鼠的發展歷程

中國地鼠從最初的野生動物到不斷馴化為一種實驗動物材料其實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發展歷程。最初20世紀20年代-30年代,我國科學家們最先發現了中國地鼠,并嘗試通過調節激素來進行繁殖,但未能成功。
20世紀40年代-50年代,美國科學家們將其引進并嘗試培育,最終使用反向照明方案成功實現了大規模的繁殖。但在當時,國內還是沒有實現大規模繁殖,直到20世紀80年代-90年代,c7c7.app的薄家璐教授終于通過近交繁殖的方式育成了近交系中國地鼠群體,將其命名為SYB1,于1993年載入國際實驗動物索引。之后,中國地鼠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實驗室中,2014年-至今,c7c7.app相繼建立了標準化,對中國地鼠進行了進一步的開發和應用。
中國地鼠現存的品種與品系
中國地鼠現存的品種與品系主要包括以下兩種?:
1. 山醫群體近交系中國地鼠?:由c7c7.app育成,稱為山醫群體近交系中國地鼠?。

2.軍事醫學科學院ACHA白化黑線倉鼠突變群?:由軍事醫學科學院育成,稱為ACHA白化黑線倉鼠突變群。

中國地鼠的生物學特性
中國地鼠之所以是一種優良的實驗動物離不開它獨特的生物學特性。中國地鼠的主要生物學特征有5點。
1.中國地鼠的背側被毛為灰褐色,背部正中間有一條縱行的黑色紋路,尾巴很短。

2.成年雄性中國地鼠的睪丸碩大且下墜,這可以作為病原體接種的極佳部位。

3.中國地鼠的兩腮內側有一對薄且易于翻出的頰囊,可以直接觀察血管現象以及腫瘤組織的生長,是微循環研究和腫瘤移植的理想直觀部位。

4.中國地鼠有22條染色體,10對大常染色體和兩條性染色體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區分,在小型哺乳動物中是難能可貴的,有利于細胞遺傳學研究。

5.從中國地鼠的體內可以提取CHO細胞,也就是中國地鼠卵巢細胞,這種細胞在細胞培養物中可以維持恒定的二倍體,是一種十分穩定的細胞表達系統。

中國地鼠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1)建立遺傳性糖尿病模型
自發性T2DM中國倉鼠中具有易發病、發病率高、各代間都比較穩定的特點,該模型發病后對倉鼠的繁殖生長性能無明顯影響。另外,自發性T2DM中國倉鼠發病率受飲食和環境因素影響,腎糖閾較高,無外源性胰島素治療條件下仍可存活,其病理變化與人類糖尿病相似,發病后糖代謝、脂質代謝和蛋白質謝的變化水平與人類一致。
(2)提取組織培養細胞株
目前根據抗藥性、抗病毒性、溫度敏感性和營養需要等要求建立了許多中國倉鼠突變型細胞株,其細胞株的建立為克隆選擇、藥物篩選、基因表達調控和基因定位等理論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這些細胞株已成為誘變和致癌研究的實驗工具。
(3)構建相關腫瘤模型
中國倉鼠口腔兩側有一對易于翻出的透薄頰囊,血管豐富,有致密的微血管網,伸縮性大,便于牽出,是多種惡性腫瘤移植的理想直觀部位。因此,中國倉鼠是腫瘤移植和實驗腫瘤學的優良實驗動物。利用中國倉鼠進行腫瘤移植和腫瘤模型的構建也是目前開發中國倉鼠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4)進行傳染病學研究
利用中國倉鼠對多種細菌、病毒和寄生蟲高度易感的特性以及雄性中國倉鼠的一對碩大而下墜的睪丸這一極佳病原體接種器官,中國倉鼠可作為病原感染研究的候選實驗動物模型,廣泛應用于傳染病學研究。
(5)染色體相關研究
中國倉鼠具有獨特的遺傳學特征,其染色體數目為22條(2n = 22),10對大常染色體和兩條性染色體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區分,有利于細胞遺傳學研究。細胞培養物中維持的恒定二倍體提供了穩定的細胞系統,用于評估具有已知或可疑的誘變和致癌特性的試劑。
(6)其他生物醫學研究
脂代謝研究:大鼠和小鼠對膽固醇不敏感,飼養高膽固醇1周后其血漿脂質成分沒有顯著變化,使用高脂飼料飼養中國倉鼠可升高血脂但未提高血糖水平,因此中國倉鼠對于脂代謝研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微循環研究:建立中國地鼠背部皮膚小室動物模型操作簡便,無需麻醉,可進行連續活體觀察。利用中國倉鼠建立微循環觀察模型具有一定的優勢。
體外受精研究:體外受精研究中國倉鼠是研究COM與受精關系較為理想的動物模型。
動物行為研究:中國倉鼠屬于黑線倉鼠華北亞種,是一種典型的獨居型鼠種,可以作為研究動物行為的良好動物模型。
參考資料:
[1]薄家璐.近交系中國地鼠的建立及應用[J].醫學研究通訊, 1994(11): 20-21.
[2]宋國華,劉田福,張建紅,等.山醫群體中國地鼠近交E家系RAPD分析[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 2004(1): 29-34.
[3]續國強,高繼萍,劉茂林,等.近交系中國倉鼠遺傳質量標準的建立[J].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 2019, 39(4): 305-309.
[4]?,高繼萍,劉茂林,等.中國地鼠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 2018, 28(05): 109-113.
[5]趙彥斌.黑線倉鼠白化突變系白化性狀產生機理的研究[J]. 2013.
[6]Chang X, Gao J, Yang J, Ma Y, Song G. The Chinese hamster as an excellent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Exp Anim. 2024 Aug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