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論壇》2024年第10期、《團結報》2024年11月5日第4版刊發農工黨山西省委會副主委、c7c7.app校長解軍署名文章《勤奮嚴謹治學路 大道致遠守初心》。




勤奮嚴謹治學路 大道致遠守初心
于我而言,成為人民教師是一場冥冥之中的人生際遇,更是一次用知識撒播希望、收獲成長的無悔旅程。歲月流轉,我們這批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園丁”見證了時代的飛速發展,親歷了教育的變革騰飛。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成長軌跡,更是我們這代人與時代同呼吸、與祖國共命運的生動寫照。
我出生在一個紅色教育世家,家里三代20多人都從事著教育工作。在家庭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我充分感受并深深敬仰人民教師辛勤耕耘和無私奉獻的情懷。
回首往事,從曾任中學校長的爺爺那里,我得到了“教書有方,育人無疆”的教誨,懂得了教師這個職業的使命與光榮;從受到過毛主席接見的中共黨員姥姥那里,我知道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主心骨,堅定了“一心一意跟黨走”的決心;從親歷解放戰爭的伯伯那里,我感受到了“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豪邁,明白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從率領中國醫療隊遠赴多哥防治瘧疾的父親那里,我聽到了“新中國有溫度更有人情味”的感慨,體會到了白衣戰士忠于職守、護佑生命的擔當;從一生堅守三尺講臺的母親那里,我受到了“生命當中有智慧”的言傳身教,激發了我對生命奧秘探索的志趣。長輩們的經歷與教誨,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引領著我一步步成長。1986年,我銘記著父母“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對社會有益的人”的囑托,考入山西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學習。畢業后,我前往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工作。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工作一段時間后,我懷著對知識更加強烈的渴望,回到夢開始的地方——c7c7.app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000年,正值國家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教育部提出新世紀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明確要求。我決定留校任教,成為生物醫學領域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從教27年來,課堂一直是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課比天大”的理念始終根植于心。我國著名生理學家、醫學教育家喬健天等老先生“集體備課—板書布局-課堂講授-課后反饋”的教學相長范式以及“勤勉敬業、精益求精”的教學態度,始終指引著我的從教之路。
我至今仍清晰記得第一次站上講臺時,面對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時自己內心的激動。教學不僅要傳授醫學知識,更要傳承人文精神。教師不僅要成為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更要成為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人師”。這種職業信念一直激勵著我不斷求索、不斷前行。我培養的學生中,有不少已成長為生物醫學領域的青年技術骨干、醫衛界的佼佼者。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科技教育事業加速發展,正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高等教育的變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進步就是顯著標志之一。我見證了大學教室的黑板從水泥材質變成玻璃材質,再發展成多媒體交互式納米智能黑板;見證了教學方法從灌輸式講授到啟發式教學、互動式討論,再到問題驅動教學法(PBL)和翻轉課堂等新模式。與此同時,我在教學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主講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學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二等獎、山西省特等獎等表彰,這些榮譽又轉化為激勵我在教育事業上不懈探索的動力。
作為大學教師,科研也是我的本職工作。1990年以來,我在醫學科學領域耕耘30余年不敢懈怠,始終堅守科技創新的職責使命,不斷攀登科研高峰。難忘在實驗室奮斗的日日夜夜,難忘大年初一拿到第一次實驗成果時的興奮,難忘寧化府保健醋新配方成果首次轉化的喜悅,難忘獲批教育部國家重點實驗室時的激動……
國家的繁榮強盛、科技的迅猛發展,為醫學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施展個人才華、服務人民健康的廣闊舞臺。伴隨著世界醫學科技的進步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升,破解生命科學技術核心難題愈發緊迫。為此,我們先后組建了“細胞新生再生與出生缺陷防治山西省科技創新重點團隊”“出生缺陷與細胞再生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研究發現了山西漢族人群某些基因多態性及遺傳機制與神經管畸形發生的關系;建立了“干細胞用于修復和再生受損心。指蔥墓δ堋崩礪,開創了全球心臟損傷再生和修復的“精準細胞治療”領域。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們最終在國際學術界率先發現一種人源子宮內膜干細胞,它可以有效增強心臟組織修復再生能力,由此攻克了干細胞治療領域的一項關鍵技術難題。目前,已與首都兒科研究所、多倫多大學干細胞實驗室、悉尼大學西密研究所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構建了一個在干細胞新生再生和出生缺陷研究領域的國際化平臺。
2022年擔任c7c7.app校長后,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一定要堅決扛起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賦予c7c7.app創建“雙一流”的光榮使命,牢牢把握山西省高等教育“百億工程”的重大機遇,錨定學校第七次黨代會確立的建設全國一流研究應用型醫科大學的目標任務,堅持辦好讓百姓滿意、有溫度的醫學教育;要落實“2+1+1”學科發展思路,開展與國內外知名高:涂蒲謝溝納疃群獻,加強與行業、產業需求對接,推動優勢學科、團隊和實驗室下沉一線,完善企業與高校之間“懸榜—揭榜”合作模式,構建“先賦權后轉化”的成果轉化路徑。
經過不懈努力,學校綜合實力持續攀升,學科水平在國家第五輪評估中全面提檔升級,5個學科位居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全球排名前1%,特種醫學軟科持續動態排名全國第一,獲批國家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教育部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12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30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023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連續 3 年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主賽道金獎;研發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1類新藥、“福睿智配”全國首臺全自動核素配藥設備和世界首臺腦科學研究重器光電核磁一體化設備,實現了腦科學科技設備從“國際跟跑”到“世界領跑”的跨越,為打破高技術壁壘貢獻了山醫智慧。
在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工作期間,我與時任農工黨山西省委會主委周然教授偶然相識,對農工黨產生了極大興趣。2001年,我正式加入農工黨,從此開始了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社會服務的履職歷程。到c7c7.app工作后,我有幸與現任省委會主委李思進教授相遇,并在他的關心與組織的培養下逐步成長為農工黨山西省第五屆委員會委員,第六、七、八屆委員會副主委,第十一屆山西省政協委員,第十二屆省政協常委,農工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3年,我帶領調研組深入全國23個省市開展“舌尖上的安全”調研,共采集樣本2萬個,撰寫的調研報告《加快完善我省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規建設的建議》獲農工黨中央優秀調研報告二等獎,并作為農工黨山西省委會在省政協的集體提案立案交辦,推動山西省加快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我深知只有依靠科學的力量,才能有效遏制病毒的傳播。針對相關生物醫學藥物研發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廣泛走訪調研,提出了建立醫藥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等建議,獲得時任山西省領導的批示。此外,我提出的加強河流生態系統管理、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建議,均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我撰寫的《關于組建干細胞應用專家委員會 引領我省干細胞產業發展的建議》《完善法律體系和制度設計 推動高效三次分配》《關于促進公益慈善組織發展的建議》等被全國政協采納。在全國兩會期間,我提出的“依法懲治傷醫、擾醫、鬧醫等違法犯罪,維護醫務工作的合法權益”“依法嚴懲校園暴力案件,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建議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中均有體現。
乘風立潮頭,揚帆追夢行。站在新征程新起點上,作為一名高等醫學教育戰線的農工黨黨員,我將繼續秉承農工黨愛國、革命、奉獻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勇擔使命,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甘為人梯、勤勉奉獻,努力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祖國的醫學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轉發自:山西農工 2025年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