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山西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依據《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十二五”期間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主要成就
(一)教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
2015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7%,比2010年提高26.34個百分點,提前完成了規劃目標,實現了全省基本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城鎮地區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的任務。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5%以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顯著提高,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穩步推進?;酒占案咧须A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保持大體相當,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3.4%,比2010年提高了6.6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布局結構明顯優化,新增5所本科院:5所高職院校,全省所有設區市實現了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職院校全覆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達到74.02萬人,比2010年增加17.73萬人,增長31.5%;在讀研究生達到2.87萬人,比2010年增加0.51萬人,增長21.6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比2010年提高了11.93個百分點。高校博士和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分別達到46個和152個,比2010年分別增加33個和80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達到29個類別74個授權點。
“十二五”以來,高等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重點建設了本科特色專業100個,教學改革項目1015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354項,大學生創新平臺20個,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4篇。高?萍即蔥倫酆鮮盜ο災嶸,高校牽頭承擔國家基金項目1625項,依托高校建設的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138個,高校主持的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三大獎5項,占我省全部主持獲獎數量的56%,其中獲得山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4項。全省高校共申請國家專利4249件,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929件。高校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我省行業企業中得到轉化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
全省已有103個縣達到省定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標準,其中88個縣接受了省級督查,52個縣(市、區)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50余個縣(市、區)創新義務教育辦學模式,實施了“教育聯盟”“集團化辦學”。教育信息化助推均衡發展,“三通兩平臺”覆蓋面明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度顯著提高。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分配比例超過60%,擇校問題得到明顯遏制。隨遷子女全部納入了城鎮義務教育,實現了平等就學,平等參加中高考。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農村學生升入重點大學的比例顯著提高。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資助政策體系,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全覆蓋,61個縣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和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益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
(三)教師隊伍素質明顯增強
全省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了99.95%、99.52%、97.41%和99.41%,高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學位的占62.67%。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初中和小學的師生比分別為1∶13.5和1∶19,招聘 9320名“特崗教師”充實到貧困縣農村學校。全省共有義務教育學校校長4100余人、教師6.1萬余人進行了交流輪崗。近20萬名左右中小學幼兒園骨干教師參加了“國培計劃”培訓。21個集中連片特困縣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在編在崗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發放到位。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比例不斷提高。大力實施“高等學校131領軍人才工程”和“三晉學者”等人才計劃,共引進聚集院士53人、“**”學者209人、知名學者和學術帶頭人288人,優秀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人選625人,“三晉學者”19人;獲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稱號213人;遴選支持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14個、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89人、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367人。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師德素養和專業水平顯著提高。
(四)學校辦學條件大為改善
“十二五”期間,新改擴建公辦標準化幼兒園1049所、農村幼兒園2726所、農村小學附設幼兒園2557所,新增學位70萬個,極大地緩解了“入公辦園難”的問題。在全國率先實施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投入230億元,新改擴建和加固改造中小學校舍9729所,建筑面積達2224萬平方米。各級財政共投入51億元,實施了“全面改薄”和“薄改計劃”。全省所有30萬人以上的縣均建成特殊教育學校,殘疾兒童受教育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全省共有82個縣級職教中心通過省級督導評估驗收。投資百億元、占地近萬畝的高校新校區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10所高校、13萬余名師生入駐,普通高校的占地面積、校舍建筑面積、教學儀器設備資產值和圖書藏量分別比2010年增長了29.39%、28.74%、77.9%和25.33%。4所高校入選“中西部高?;A能力提升工程”,高?沙中⒄鼓芰γ饗栽鑾。
(五)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
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實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制定并公布了省教育廳權力清單61項,同時公布了責任清單、權力運行流程圖和權力運行廉政風險防控圖,教育行政行為進一步規范。全面實施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學校的辦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明顯減輕,成為全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先進典型。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得到顯著增強。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普通高校全部完成了章程制訂工作。持續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開展了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工作,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出臺《山西省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試行)》及其系列配套文件,我省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出國留學、來晉留學人數大幅度增加,中外合作辦學有序開展,教育對外開放程度明顯提升。
(六)教育保障能力持續提高
“十二五”期間,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保障財政教育投入的政策舉措。公共財政教育經費2015年達到598.89億元,比2010年提高256.55億元,增長76.49%。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提高到16.07%;農村小學、初中以及特殊教育學校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生每年600、800、5000元;建立高校生均撥款制度,本科高校達到12000元,高職院校達到9000元,為教育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充分肯定“十二五”期間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全省教育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方法還比較滯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還不強;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相對薄弱,數量不足,專業素養不高;城鄉、區域間義務教育發展還不平衡;教育結構不盡合理,職業教育吸引力還不夠強;高?萍即蔥履芰、人才培養質量和整體發展水平亟待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還不完善;教育投入還不能完全滿足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
二、發展環境、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發展環境
“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內涵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黨中央確定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理念,著力推進“四化”同步、“互聯網+”、“一帶一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區域經濟帶和綜改試驗區等重大發展戰略,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凸顯。
山西省委、省政府著眼全國發展大勢和山西發展歷程,準確把握全省經濟發展重要特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圍繞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大力促進非煤產業發展,精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我省加快發展明確了思路、方向和路徑。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釋放了活力。全省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已成為我省加快發展的動力源泉。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教育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組織結構、要素結構轉變提供重要支撐。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普及程度的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向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邁進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新使命。同時,教育技術的發展、新教育理念的涌現使得教育正在發生革命性的變革,為我省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和趕超提供了戰略機遇。
(二)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五個發展”新理念,統籌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貫徹省委“兩手硬”要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教育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教育公平,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關鍵支撐作用,為不斷塑造山西美好形象、逐步實現振興崛起奠定更加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三)發展目標
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教育質量整體提升,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地滿足。形成覆蓋更廣的公平教育,建成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教育脫貧任務全面完成。構建更加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繼續教育參與率明顯提升,學習型社會建設邁上新臺階。全面深化改革創新,形成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結構合理、服務有力、科學完善、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機制。到2020年,全省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教育總體實力顯著增強進入中西部教育先進行列。
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十三五”主要目標
指標 |
2015年 |
2020年 |
屬性 |
學前教育 |
|
|
|
在園幼兒人數(萬人) |
98.3 |
109.0 |
預期性 |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 |
87.0 |
90.0 |
預期性 |
九年義務教育 |
|
|
|
在校生(萬人) |
334.4 |
327.0 |
預期性 |
鞏固率(%) |
95.0 |
97.0 |
約束性 |
高中階段教育 |
|
|
|
在校生(萬人) |
126.7 |
104.0 |
預期性 |
其中:中等職業教育 |
47.3 |
50.0 |
預期性 |
毛入學率(%) |
93.4 |
95.0 |
約束性 |
高等教育 |
|
|
|
在學總規模(萬人) |
126.8 |
111.0 |
預期性 |
在校生(萬人) |
92.1 |
98.0 |
預期性 |
研究生(萬人) |
3.6 |
4.5 |
預期性 |
普通本專科(萬人) |
74.0 |
80.0 |
預期性 |
毛入學率(%) |
40.0 |
52.0 |
預期性 |
繼續教育 |
|
|
|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萬人次) |
1000 |
1200 |
預期性 |
人力資源開發 |
|
|
|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
13.5 |
預期性 |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5 |
10.8 |
約束性 |
三、主要任務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強化統籌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各級各類教育總體規劃,落實到學校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全過程中。整合德育資源,創新德育方法,構建大中小銜接、校內外配套、全員化、全過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機制。
強化課程育人。統籌運用各類課程資源,推進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科課程教育一體化。建設中小學學科育人優秀網絡課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集體備課工作,實現全省優質思政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創共建共享。深化思想品德(政治)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入各類課程教學。
強化實踐育人。加強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和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建立青年學生社會志愿服務注冊登記制度。創新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作為深化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豐富實踐育人有效載體,積極開展勞動教育、公益教育、社會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強化文化育人。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廣泛開展“三愛三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等活動,不斷創新發展學生宿舍文化、班級文化、網絡文化和社團文化,培育“一校一品”特色校園文化精品,增強文化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加強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
強化家庭育人。發揮學校優勢,遵循孩子身心成長規律,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工作,引導家長落實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為孩子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積極支持家長和孩子共同參加適合的社會實踐活動,推動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有機融合。
強化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以全面增強學生體質、意志品質和審美能力為目標,全面加強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工作,大力改善學校體育藝術教育條件。廣泛開展校園足球活動,推動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探索推進體育考試制度改革,大力培養學生運動興趣、運動技能,強健學生體魄,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改革對學生藝術素養和學校美育工作的評價辦法,組織開展好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素養。

(二)發展有質量的普惠性學前教育
繼續擴大公辦幼兒園資源。全面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及后續行動,合理規劃公辦園布局,推進鄉鎮中心園建設,發展村小學附設幼兒園(班),支持村集體利用公共資源建設幼兒園,落實城鎮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和管理政策,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積極發展普惠性幼兒園。落實《山西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及扶持實施辦法》,增加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數量,加大對企事業單位、集體辦園的扶持力度。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租金、派駐教師、培訓教師等方式,加快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發展,持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覆蓋面。
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貫徹落實新修訂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創新保育教育方法、內容和途徑,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構建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監管體系,實施優質幼兒園幫扶計劃,提升科學保教水平。
發展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探索建立公益性嬰幼兒早期教育服務體系。

(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加快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建設。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戶籍制度改革、人口生育政策調整需要,預留和保障城鎮學校建設用地,科學規劃學校布局,依法落實城鎮新建居住區配套標準化學校建設,實行“交鑰匙”工程,確保城鎮學校學位供給。實施消除大班額計劃,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
努力辦好鄉村學校。優化鄉村學校布局,實施“全面改薄”計劃,持續推進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校舍、運動場所、教育技術裝備、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標準化建設,建設好農村寄宿制學校,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徒萄У,形成城鄉共進整體發展的新格局。
提升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品質。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深化課程改革,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推動中小學?蒲Х⒄、內涵發展。健全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減負的機制。建立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機制,提高辦學水平。加快實現義務教育裝備標準化,推動義務教育創優提質。
全面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強化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體責任,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考核、獎勵、問責和公告公示、監測復查制度,建立義務教育鞏固率監測系統,2018年所有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基本消除校際、城鄉、區域間的差距。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
大力推進辦學模式改革。合理配置校長教師資源,完善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并形成常態化。推進創新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深入推進教育聯盟、集團化辦學、學區化管理、結隊幫扶、九年一貫制學校等改革,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基本消除“擇?!爆F象。
精準幫扶困難群體。落實國家“兩免一補”等相關資助政策,確保適齡兒童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依法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完善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建設,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保障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和地方試點工作,改善學校食堂條件和學生營養狀況。

(四)促進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發展
提升普通高中學校發展水平。統籌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加強條件保障,推進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優化結構布局,繼續支持貧困地區普通高中建設,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高中。實施優質高中幫扶計劃,積極推進普通高中辦學模式改革,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健全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完善學費動態調整機制,保障學校正常運轉。逐步化解公辦普通高中債務。
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支持舉辦一批以外語、藝術、體育、科技等為特色的高中學校,鼓勵高中學校辦出特色。探索綜合高中、“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等多種形式,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發展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
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關注學生成長過程,把握學生個性特點、發掘學生潛能,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加強選修課程建設,增強課程的選擇性和適宜性。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業等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嚴格評價程序,加強信息公開,確保評價過程公開透明,評價結果真實可信。

(五)建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大力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強化設區市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統籌規劃,根據本地實際,統籌推進職業學校布局調整和職業教育體系及專業結構優化,確保每個縣(市、區)辦好1所縣級職業教育中心(中等職業學校)。鼓勵優質學校通過兼并、托管、合作辦學的形式,整合辦學資源,形成規模效益和質量效益。優化專科層次高等職業院校布局。積極支持推動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變,探索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結合為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逐步完善從中職、高職到應用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各個層次貫通銜接、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互為補充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牽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擴大職業教育集團的覆蓋面,提高職業院校集團化辦學的參與率。擴大職業院校在招生、專業設置、培養方案、人事管理、教師評聘、資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完善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制度,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
加強職業學?;A能力建設。實施職業教育水平提升工程,夯實職業教育基礎條件,著力建設一批服務山西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以及扶貧開發等重點工作領域的高水平職業學:凸歉勺ㄒ。發揮設區市政府的主導作用,依托工業園區、科技開發區等技術技能聚焦區,集成整合中高職院校,建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職業教育園區。到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院?;巨k學條件達到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全面完成縣級職教中心達標建設任務,省級以上骨干專業實訓基地覆蓋率達到80%,圍繞全省企業、社會發展需求支持建設100個高職省級重點專業、300個中職省級重點專業,啟動建設100所省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
著力提升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改進制度,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和內部管理。加快職業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引導學校圍繞產業轉型和當地經濟發展需要設置專業,形成特色和優勢。大力培育服務現代化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及社會管理的優勢專業。構建科學的職業教育評價制度,形成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行業需求的匹配度。創新職業精神培育機制,培養職業學校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重視傳承、敢于創新的工匠精神,建立健全大國工匠優秀后備人才早期發現、選拔和培養制度。

(六)推動本科院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
全面提高本科院校辦學水平。堅持內涵發展,大力實施“1331”工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堅持特色發展,引導高校根據自身類型和辦學定位走特色強校之路,形成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特色發展局面。重點支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按照國務院“雙一流”建設精神要求率先發展,引導其它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建設成為區域或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積極推動有條件的新建本科院:投懶⒀г合蠐τ瞇妥。豐富共建形式,發揮共建優勢,進一步提升省部、省市共建高校辦學水平。積極支持空白科類本科院校建設。
提升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引導高校圍繞辦學定位和服務全省社會需求,科學制定學科發展規劃和專業建設規劃,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全面提升服務能力,重點支持與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現代煤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食品醫藥、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相關的100個學科專業建設。建立學科專業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系統,制定完善學科專業設置、建設與評估標準體系,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完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水平,強化科教結合產學融合協同育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引導高校明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思路以及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實施從治理結構、專業體系、課程設置、師資結構等方面的系統性改革,加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加快培養我省現代化產業急需人才,提高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比重。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建設一批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繼續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完善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機制。建立健全教學質量標準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完善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和質量年度報告制度。
改革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按照培養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大學生的目標要求,推動各高校進一步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新的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高職高專專業教學標準及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融合相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新制訂和修訂的專業人才評價標準,結合實際制訂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和人才培養評價辦法。堅持思想道德修養和文化知識學習、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促進各高校深入改革考試考核內容和方法,促進結果考核向過程考核、知識考核向能力考核、單一考核方式向多種考核方式的轉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實現考核結果與學生能力相匹配。



(七)大力發展繼續教育
全面提升繼續教育覆蓋率。進一步發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緊密結合的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繼續教育。到2020年,勞動者繼續教育參與率達到50%以上,各類學習型組織創建率達到20%以上,街道鄉鎮、行政村(居委會)社區教育機構的覆蓋率達到20%以上。探索建立公民學習帳戶和學習成果累計制度,向學習者提供教育培訓“技能包”。推進高等學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建立完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靈活開放的繼續教育制度。
全面提升繼續教育信息化水平。鼓勵各類學校和繼續教育機構開展在線教育,搭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適應學習者多樣化終身學習的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建立繼續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加強頂層設計,辦好開放大學。
全面提升重點群體繼續教育服務水平。為進城定居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現代產業工人和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提供學歷和非學歷教育。鼓勵企事業單位建設職工繼續教育基地,加強企業管理人員、技術技能人才的專項培訓。支持各類社會培訓機構依法自主開展繼續教育。加強農村成人教育,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造就新型職業農民。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促進學校教育資源服務社區居民。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持續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重視開展面向現役軍人和退役軍人等繼續教育。支持老年教育發展,辦好老年大學。
(八)加快發展特殊教育
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推行全納教育,建立保障不同類型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網絡。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全部建起特殊教育學校;30萬人口以下且未建起特教學校的縣(市、區)建起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在殘疾學生隨班就讀數量較多的普通學校增設資源教室;對有特殊困難或殘疾程度較重且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殘疾學生,提供送教上門服務。
全面提高非義務教育階段殘疾人教育水平。將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納入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支持普通幼兒園創造條件接收殘疾兒童,支持特殊教育學校、殘疾兒童康復等教育機構發展殘疾兒童學前康復教育。加快發展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為殘疾學生就業創業和繼續深造創造條件。完善高等學校招收適合就讀的殘疾學生保障制度。
建立科學有效的特殊教育質量提升體系。以縣為單位建立實名登記的6至14歲殘疾兒童少年檔案,落實“一人一案”,為殘疾學生提供教育服務保障。實施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緯癱曜,全面推進個別化教育。按標準核定特殊教育學校(含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教師編制。改善工作條件,提高補貼標準,提升特教師資專業化水平。
(九)全面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全面提升教師師德素養。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培育“四有”教師。落實師德師風建設主體責任,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建立多方參與的師德師風監督評價機制,將評價結果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依據。對教書育人楷模等師德模范進行表彰宣傳。
創新教師教育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體系建設,辦好師范院:褪Ψ蹲ㄒ。適應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改革需求,逐步實現師范生招生規:頭腫ㄒ嫡猩坑虢淌Ω諼恍棖蟮畝越。完善師范院校提前批錄取的辦法。繼續開展國家和省級免費師范生教育,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重點建設好1-2所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養基地。探索建立教師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制度。
全面加強校長教師隊伍內涵建設。貫徹落實校長教師專業標準,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優化各級各類學校教師資源配置,通過多種方式補充幼兒園教師,深入實施《山西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全面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促進縣域內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健全完善教師校長培訓體系和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組織開展中小學和職業學校教師全員培訓,加強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課程實施能力。加強職業學?!半p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和高校中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加快建設高校領軍人才隊伍。
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教。依托國家“**”“萬人計劃”“**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我省“三晉學者”“**”等平臺,大力引進培養高校學科領軍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對我省急需緊缺的優秀人才團隊和特殊人才,開辟專門通道,實行特殊政策,實現精準引進。制定激勵政策,在高:橢耙笛I枇⒘鞫諼,吸引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高科技人才及各類高級專業人才擔任兼職教師或專業帶頭人。加快高校薪酬制度改革,不斷增加績效工資總量和分配力度,放活成果轉化獎勵收入,鼓勵探索高層次人才協議工資制等分配辦法,調動高校教職工積極性。
深化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和職稱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教師績效考核評價機制,保障教師待遇和各類權益,進一步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


(十)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
進一步改善基礎條件。加快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并持續擴大網絡帶寬,推進有條件的學校建設“無線校園”,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澩縟哺、網絡教學環境全面普及。推動高等院校、城市學校積極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推動職業教育網絡仿真實訓環境建設和使用,促進高校構建基于網絡環境的科研協作平臺。完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形成覆蓋全省、互聯互通、協調服務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成省級教育數據中心,實現各級各類學校數據伴隨式收集和集成化管理。積極推動教育資源與教育管理兩個平臺整合集成和協同發展。
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建設完善優質在線教育資源的建設和應用機制。扎實開展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工作,積極推廣“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專遞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教研新模式,加快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和貧困地區中小學校覆蓋。整合各類教育資源,鼓勵師生共建共享優質資源,鼓勵高等學:橢耙笛R勞杏攀蒲Э譜ㄒ悼⒂胖試諳嚦趴翁,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開發數字教育資源,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共建開放式資源平臺,推進資源普遍開放共享。
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全面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和在線資源創新教學模式。深入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形成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網絡化泛在學習新模式,并引導學校依托“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教學分析和學生評價。鼓勵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智慧校園,綜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探索教育教學新模式。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和在線教育,促進形成“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十一)擴大教育開放
統籌推進留學工作。穩步擴大公派出國留學規模,繼續實施地方合作項目,公派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1800人以上,選派300名中小學教學名師赴境外培訓。提高來晉留學政府獎學金額度,新增1-2所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接收院校,打造一批留學生教育品牌課程和專業。高:橢耙翟盒Wㄈ謂淌χ芯哂瀉M庋熬壤、留學生占在校生比例、留學生中學歷生比例穩步提高。完善自費出國留學中介監管體系,提高服務質量。制定舉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中小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等有關規定。
加快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支持高:橢耙笛S牘飧咚醬笱、一流職業學校舉辦合作項目。建設一批合作辦學示范項目,建成若干門全英文授課課程,中外教師合作開發10-15門課程和教材,納入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整體規劃。建立合作辦學項目評估機制、年檢制度。高校和職業院校專任教師中聘任外教的比例、外教中承擔非語言類課程教學任務的比例逐年提高。加強高中涉外辦學的規范管理。
深化教育國際交流。實施《山西教育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全面落實國家和省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要求。鼓勵高:凸飧咚醬笱Э垢咚餃瞬帕嚇嘌涂蒲Я瞎ス。深入推進與港澳臺地區教育合作交流。支持高校加入雙邊多邊大學聯盟,開展國際協同創新,參與國際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促進重點學科、重點研發基地和薄弱學科建設。
推進海外孔子學院建設。辦好依托我省高校建設的3所海外孔子學院。指導有條件的高校積極參與孔子學院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中小學積極參與孔子學院(課堂)建設,到2020年力爭依托我省高校建設的孔子學院達到4-5所。強化中方合作院校支撐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和骨干教師選派和培訓機制。不斷提高孔子學院辦學質量,使孔子學院成為世界了解中國、了解山西的重要窗口。
(十二)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建立教育脫貧工作機制。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堅持省級負總責,市、縣(市、區)、鄉、校抓落實的脫貧攻堅工作機制,實施“一把手”工程和“扶持到校、資助到生”的教育脫貧責任制,各級政府要把教育脫貧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各方面資源,加大教育脫貧攻堅力度。
全面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市縣兩級政府要根據當地實際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教育需求制訂教育脫貧工作方案和推進計劃,成立組織機構,明確工作目標、責任分工和重點任務,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精準施教,穩步推進,精準對接社會和就業需求,確保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不因貧失學,確保到2020年達到“人人受教育、個個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要求。
強化教育對口支援。實施教育扶貧結對幫扶行動計劃,推進省內優質職業學校、省示范高中、城鎮中小學和優質幼兒園對口幫扶貧困地區職業學校、中小學和幼兒園。
嚴格脫貧考核督查評估。以重大教育脫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為重點,對教育脫貧工作實施和成效進行監測評價。各地要將教育脫貧作為脫貧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列入脫貧工作責任清單。建立定期督查通報工作機制,對落實不力的地區、單位問責。
四、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機制創新與改革
(一)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推進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創新育人模式,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開展課程實施監測和管理,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適應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對基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推進普通高中實行“走班制”“選課制”,開設多樣優質的選修課程。鼓勵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途徑。
深入推行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改革。以服務我省經濟發展為目標,不斷完善產教融合制度、行業指導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和集團化辦學制度。創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徑和方法,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推動校企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術服務和產品開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等。切實增強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能力和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發揮集團化辦學的優勢,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對接,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相融合。選擇有條件的行業領域試行行業用人準入制度,積極推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
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新機制。實行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社區等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推動高校構建符合學校辦學定位的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學習支持體系。建立支持和獎勵機制,激勵教師面向經濟社會新需求,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企業先進技術等轉化為教學內容,多種途徑調動教師投入本科教學、主動探索教學新技術新方法新形態的積極性,不斷深化教學方式改革,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探索建立適應彈性學習、學分制和主輔修制的教學管理制度,逐步擴大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的權利。改進教學評價機制以及學生考核機制。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全面落實教授、名師為本科生授課制度。堅持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推動高校統籌使用各類經費,加大教學常態化投入,強化實驗、實訓、實習環節,確保教學資源滿足人才培養需求。
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機制改革。繼續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支持研究生開展創新創業,在部分博士培養單位的博士授權一級學科試點優秀本科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推動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建立開放式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實行“導師團”“雙導師”等合作培養制度,完善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機制。開展研究生課程建設試點工作,推動研究生課程升級換代,增強研究生課程的系統性、前沿性。
(二)強化高校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提升高?萍即蔥履芰。推動高校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組織和支持高校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計劃,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培育和建設若干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引導高校主動融入科技創新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大力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改革完善和持續推進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推動高校聚焦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需求,整合創新資源,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協同創新。
深化高?蒲刑逯聘母。建立和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優化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類研究的支持方式。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科學規范、公開透明、充分體現人才創新價值和特點的科研項目和經費使用管理辦法。推動科技評價制度改革,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不同的評價對象,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方案,建立以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引導和調動高?萍脊ぷ髡叩幕院痛叢煨。
構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繼續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深入開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重大實踐經驗總結,形成一批具有重大理論創新、社會服務價值和推動文化傳承的標志性成果。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平臺體系,加強高校重點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推進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建好一批專題數據庫、實驗室、軟科學研究基地。引導高校面向學術前沿,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地方需求,提升決策咨詢服務能力,發揮在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等方面的智囊團、思想庫作用。
促進高?萍汲曬。探索完善科研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配機制,賦予高?萍汲曬褂謾⒋χ煤褪找婀芾磣災魅。推進科技成果所有權、收益權管理改革,允許科技成果通過協議定價、掛牌交易、拍賣等方式轉讓轉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調動高??萍既藛T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支持和鼓勵以技術入股、知識產權轉讓、提供咨詢服務等方式參與創新創業。建立健全高?萍汲曬務體系,建好大學科技園,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應用的有效機制。
(三)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
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具有法人資格的各級各類學校都要依法制定體現自身特色的學校章程,并在2018年前公布。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學校依章辦學的管理制度和監督辦法。制定并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種辦事程序、內部機構組織規則、議事規則等,形成健全、規范、統一的制度體系。
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全面落實高校用人自主權,推動高校自主公開招錄、評聘和解聘教職員工,在核定編制內自主確定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改進高校崗位管理模式,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健全教師、科研人員分類管理和聘任制度。擴大職業院校在人員招聘、高技能人才引進、教師崗位聘任和績效工資分配方面的自主權。積極推進中小學校人事管理自主權。擴大學校對經費使用和管理的自主權。
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在中小學、民辦學校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和改善黨對學校的領導,完善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依法明確、合理界定學校內部不同事務的決策權,健全決策機構的職權和議事規則,完善校內重大事項集體決策規則,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實現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相對分離。
健全民主決策機制。拓展師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渠道和途徑,學校重大決策和涉及師生利益的重大政策應當經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民主決策。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等群眾組織作用。完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理事會制度。全面推行和完善家長委員會的組織形式和運行規則,不斷擴大家長對學校辦學活動和管理行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積極推進信息公開。按照公開公正的原則,將學校配置資源以及干部選拔任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崗位聘任、學術評價和各種評優、選拔等的具體實施規則、過程和結果公開,暢通信息溝通渠道,接受教師、學生、家長等利益相關方的監督。
(四)深化辦學體制改革
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到2020年,基本形成非營利性、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在財政投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政策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租賃等途徑,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探索舉辦混合所有制學校。
落實民辦學校法律地位。依法落實民辦學校、學生、教師與公辦學校、學生、教師平等的法律地位,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在民辦學校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管理制度。建立提高民辦學校師生權益、提高教師社會保障水平的有效機制。鼓勵公辦學校、民辦學?谷瞬漚渙骱蛻疃群獻。
加強民辦學校管理和監督。建立民辦學校風險防范機制、學費監管和信息公開制度,完善民辦學校財務和資產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民辦學校變更與退出的機制與辦法,促進民辦學校行業自律和規范辦學。推動民辦學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新辦學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辦學質量。
(五)深化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
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推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全面建立劃片合理、入學有序、招生陽光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建立健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完善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和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
改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绞?。改進高中學校招生辦法,將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注重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建立規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健全學前教育、護理等專業實行初中畢業起點中高職貫通培養的考試招生辦法,建立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統籌招生制度和統一招生平臺,中等職業學校實行注冊入學,擴大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的區域范圍。
推進高職院?際哉猩肫脹ǜ咝1究瓶際災鴆椒擲。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綜合評價招生、優秀畢業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試等考試招生辦法,為學生接受不同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樣化入學形式。到2018年,高職院校通過單獨招生、對口升學、招收有實踐經驗人員等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成為主渠道。
深化高考綜合改革。到2020年,建立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繼續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后填報志愿方式,推行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增加高:脫乃蜓≡窕。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建立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轉換制度,實現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
(六)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落實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堅持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考核,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適度超前部署教育發展。充分發揮省級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作用,協調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決定重大事項,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省政府統籌規劃和管理學科專業布局和質量監督,自主確定成人高等教育和高職(??疲┱猩媱?。
切實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明確各級政府管理教育的職責和權限,落實政府規劃、指導、服務、保障和監督職能,引導和督促學校規范辦學。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構建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教育治理格局。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制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強化審批項目的事中事后監管。嚴格控制對各級各類學校的項目評審、教育評估、人才評價和檢查事項,強化服務功能。依法明確和保障各級各類學校辦學自主權。逐步取消學校行政級別。全面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
全面推進依法治教。進一步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規體系,推動制定和修訂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大教育行政執法力度,保障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有效實施。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強化學校依法辦學意識,深入開展依法治校示范學校創建活動。
培育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大力培育專業教育服務機構,整合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構,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定期發布監測評估報告。擴大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教育評價、制定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教育評價的資質認證標準,引入市場機制,將委托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價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的組織實施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成立教育“十三五”規劃領導小組,建立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分工負責、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黨委、政府定期專題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和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定點聯系學校制度。建立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度。建立和落實各級政府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教育工作制度。加強規劃實施的監測和評估,確保各項規劃任務落到實處。
(二)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決策部署,強化保證意識、陣地意識、問題意識、責任意識,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加強黨的領導落實到教育改革、發展、穩定的各方面,落實到辦學治校的各個環節。逐層傳導壓力,逐級落實責任。加大違紀違法案件問責和查處力度,積極探索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在高校系統的新路子。
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動權。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黨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導權,深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網絡,切實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問題,嚴格課堂教學紀律,加強校園宣傳思想陣地管理,加強宣傳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建好用好管好網絡宣傳陣地,不斷壯大學校主流思想輿論。
(三)提高教育經費保障與管理水平
依法落實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逐步提高各級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完善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健全非義務教育學校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培養成本分擔機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各級教育生均撥款制度,并建立與財力狀況、辦學需求和物價水平聯動的動態調整機制。落實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加大教育經費使用監管力度,推動各高等學校財務信息公開。
(四)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建立健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協調聯動的學校安全工作長效機制。加強學生思想狀況調研和涉教輿情分析研判。完善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優化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扎實推進學校安全能力建設,加大學校安全投入,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不斷提升學生的安全素養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深入開展平安校園建設,加強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專項治理,確保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五)強化全方位教育督導
進一步落實《教育督導條例》,完善督政、督學、評估監測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相對獨立、名稱規范統一的教育督導機構,加強各級教育督導工作力量,加大職能整合力度,建設專業化督學隊伍。建立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制度,完善教育重大政策專項督導制度,開展縣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主要措施落實、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的專項督查。充分發揮責任督學的作用,扎實開展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評估認定。依法對各級各類教育實施督導和評估監測,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督導全覆蓋。強化督導結果運用機制,加大督導結果公開、限期整改和追責問責力度。培育專業教育評價機構,加強對第三方教育質量評估監測的監測指導,提高教育督導的權威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督導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