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3日下午,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暨全國法院“雙模”表彰大會在國家法官學院召開。我校法醫學院2004屆畢業生、介休市人民法院副院長楊學武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國模范法官”榮譽稱號。這是我國法官中最高的個人榮譽,每個省只有1-2名,得到這一榮譽非常不易。當我得知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我為我的學生感到驕傲。楊學武同學是2004年我在法醫學院擔任院黨委書記時向介休市人民法院推薦入職法醫的,沒想到二十一年后,他在法官工作崗位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他是如何從一名法醫變成一名模范法官的,我很想知道。帶著這個問題,我于2025年6月7日從太原出發,專程去介休采訪了他和他的家人及同事,想通過了解他的成長過程,為在校的大學生們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一些經驗和參考。
破繭 從法醫到法官的成長
2004年,楊學武帶著對醫學和正義的追求,從c7c7.app法醫學院畢業,踏入介休市人民法院鑒定中心,成為一名法醫。每天與傷情鑒定打交道,在法院的工作環境里,他每天耳濡目染身邊法官同事懲治犯罪、化解糾紛的威嚴身影,法治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身披法袍、敲響公平正義的法槌。于是,他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對法律的熱愛,開啟了艱苦的法律自學之路。
作為一個非法律專業畢業的學生,學習的難度可想而知,在自學的日子里,無數個夜晚,當別人在休閑娛樂時,楊學武卻沉浸在厚厚的法律書籍中。遇到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他反復研讀,查閱各種資料,直到完全理解。終于在2006年他成功通過被稱為“天下第一考”的國家司法考試;2010年他成功通過山西省公務員招錄考試。在2012年他如愿以償地走上了審判崗位,成為一名法官。這一轉變,是他職業生涯的重要節點,也是他為追求更高司法理想邁出的堅實一步。
扎根:基層法庭里的八年堅守
初任法官的楊學武主動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前往離介休市區二十多里的義棠人民法庭。“很多同事因條件艱苦不愿去基層,但楊學武在那里一待就是八年!”在派出法庭,楊學武面對的絕大多數是婚姻家庭、人身損害、土地承包等民生案件。這些看似“小案”的背后,往往是盤根錯節的情感糾葛和世代積怨。
八年間,楊學武把法律語言轉化為家常土話,在田間地頭了解民情,在農家小院化解矛盾。他連續十多年被介休法院評為“辦案能手”,被晉中中院五次表彰為“調解能手”。
在楊學武看來,辦案的關鍵在于“讀懂民心”,“要搞明白當事人真正在意的、想要的是什么,真正做到精準辦案,避免‘程序空轉’,力爭‘藥到病除’。這種辦案理念源于他對法官職業的獨特理解。作為農民的兒子,楊學武深知“餓死不偷竊,屈死不告狀”的民間心態。他常對同事說:“老百姓但凡有一點辦法,都不愿意來法院。我們辦的不僅僅是一件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
攻堅:啃下法治“硬骨頭”
2021年,一起歷時七年的繼承糾紛案擺到已是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的楊學武面前。案件歷經四級法院、八次訴訟程序,兩位古稀老人勢同水火。“單純就案辦案,肯定案結事不了。”楊學武沒有簡單下達一紙裁定,而是三番五次前往當事人居住地走訪調查。在與街坊鄰居的閑談中,他摸清了案件癥結——繼承房屋無法確定四至范圍。最終,通過耐心溝通,楊學武促成一方放棄房屋繼承權、獲得補償款的和解方案。當兩位老人冰釋前嫌時,熱淚盈眶地向楊學武豎起大拇指。
2022年,一起由工程建設引發的遷墳糾紛成了當地多部門的攻堅“難題”。一邊是群眾信奉的民間慣例,一邊是法律追求的公平正義,辦案的天平如何平衡?承辦該案初始,楊學武多次走訪守護祖墳的被告,都吃了閉門羹。執著的他便隔著院門釋法明理。為打破困局,他邀請被告的老熟人從中斡旋,終于促使被告的態度從“法官追著找”。成功的了解了此案。 “案結事了從來都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楊學武這樣解釋他的堅持。
創新:道交改革的“開路先鋒”
2018年,晉中市人民法院系統開展“道交一體化”改革試點。面對案多人少、無章可循的困境,楊學武建立完整規范的道交案件訴前調解流程,設立調解臺賬,完善訴調對接流程。
他大膽實施案件繁簡分流,建立道交案件“速裁”機制,創新適用表格式裁判文書,實現“簡案快辦”。這些文書后來成為晉中市人民法院系統的規范文本。
針對“人傷黃牛”“車損黃牛”擾亂保險市場的亂象,楊學武推出兩項關鍵舉措:向當事人宣講“黃牛”代理:,在車損案件中推行陽光拆檢。這些措施有效切斷了黃牛的利益鏈條,介休市的法院道交案件收案量特別是車損涉案數量明顯下降。
溫情:百姓心中的“自家人”
2022年,一起涉及緬甸無戶籍婦女的特殊案件引發關注。緬甸婦女蔣某(化名)駕駛的電動車溜車撞傷老人侯某后拒賠,侯某兒子當街焚車泄憤,事件持續發酵。
楊學武巧妙運用法醫專業背景,為綜治部門提供專業建議,協助調解員促成分期賠償協議,并通過司法確認賦予協議強制執行力。案件圓滿化解后,律師感嘆:“楊法官確實是一名真正為老百姓辦事的好法官。”更令人動容的是,許多已結案的當事人成了楊學武的“信用擔保人”。“有時遇到新案當事人的不理解,總有老當事人主動替我作保。”說起這些,楊學武眼中閃著溫暖的光。
楊學武把“明責于心、持中守正”作為自己的工作原則,靠著精益求精的專業素養評判曲直、定紛止爭;以司法為民的同理之心感同身受、傳遞溫情。無論遇到多么復雜的案件,多么矛盾尖銳的糾紛,多么難纏不解的當事人,他始終牢記著自己躋身法官隊伍時的初心——為了人民的公平正義。他時刻牢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是人民的法官。
傳承:法治路上的“守心人”
如今已是副院長的楊學武,辦案比例仍保持在70%-100%。書房里,法律專著旁擺放著心理學書籍和鄉村小說。“想辦好案,就要活到老學到老。讀人文小說能了解風土人情,在辦案中找到最優解。”家人眼中的楊學武則是另一番模樣。妻子說:“一干起工作,他的眼里都在放光。”女兒在日記里寫道:“爸爸是個‘愛管閑事’的人。”國慶假期全家計劃出游時,楊學武聽說已結案當事人因賠償款未到位無力支付醫療費,立即協調解決。女兒最終在日記里自豪地補上一句:“我真為‘愛管閑事’的爸爸感到自豪!”
楊學武的書架上,一排褪色的筆記本記錄著2446件案件的辦案心得。女兒送的手工卡片夾在其中一頁:“爸爸是‘愛管閑事’的法官”。法院年輕干警?吹剿詰鶻饈矣氳筆氯宋ё炔璧某【啊鞘撬ㄍケ涑傘八道硤謾鋇拿鼐。“司法審判工作就是一次‘守心’的旅程”,楊學武這樣定義自己的職業,“‘心’是為民心、公正心、同理心、求知心……而‘守’是日復一日、每分每秒地盡忠職守。”
從事法律工作20年來,他守初心、重實干,長期堅守在派出法庭,歷任法醫、書記員、審判員、庭長、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因辦案業績突出,2021年,被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榮記二等功一次,被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表彰為“山西省優秀法官”;2022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國優秀法官”稱號;2024年11月,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評為“全國模范法官”。

從法醫學專業的學生,到“全國模范法官”,楊學武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有力。他的成功,離不開母校c7c7.app的培養,也離不開他自身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對正義的執著堅守。他的故事,激勵著更多的法醫學子和法律人,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道路上奮勇前行。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楊學武將繼續在司法領域發光發熱,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文/張敦平)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