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時,布料的微涼與胸前“實習生”的標識,讓我心頭既緊張又鄭重——那一天,我終于走出醫學課本的油墨香,站在了醫院的病房里,開啟了一場關于責任與成長的歷程。

帶教老師常說:“課本上的知識是死的,患者的生命是活的。”起初我不懂這句話的分量,直到第一次跟著老師查房。那是一位患肺炎的老奶奶,她咳嗽時胸口起伏得厲害,說話也斷斷續續。老師讓我聽診肺部,我攥著聽診器,手指因緊張而微微發抖,貼在老奶奶后背時,竟一時分不清呼吸音的異常。老師沒有責備我,只是輕輕調整我的手法,輕聲說:“你聽,這里的濕啰音比昨天輕了,這是用藥有效的信號。”順著老師的指引,我終于捕捉到那細微的變化——原來,醫學的精準,藏在對每一個細節的敬畏里。我開始學著把課本里的“肺炎病理機制”和老奶奶的體溫曲線、血常規報告對應起來,看著她從臥床不起到能坐起來吃粥,我忽然明白:那些曾經抽象的理論,終是要用來守護真實的生命。
在消化內科輪轉的日子,讓我對“醫者”的理解多了層細膩的考量。有位中年大叔因胃潰瘍反復出血住院,每次做胃鏡檢查前都格外焦慮。我每次陪他術前準備時,都會把檢查流程拆成一步步來:“等下會先給你喝局麻藥,喉嚨會有點麻但不疼,檢查時醫生會輕一點,有不舒服你舉手就行。”大叔漸漸放松下來,后來每次檢查后都會笑著說:“聽你說完,我心里踏實多了。”實習的那些日子里,我也有過遺憾與無奈。有患者因病情反復而焦慮,有家屬在走廊里偷偷抹眼淚。但更多的時候,我看到的是堅守:護士凌晨三點仍在病房巡視,醫生為了制定治療方案加班到深夜,各科室為了搶救生命爭分奪秒地協作。這些畫面,讓我想起入學時宣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是刻在每一位醫護人員心里的責任。
(文/劉霞)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