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我校公共衛生學院、煤炭環境與致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紅教授團隊在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權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國科學院一區Top期刊,IF=11.3)發表最新研究成果《Unveiling the gut-vascular connection: gut microbiota regulates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induced by combined exposure to PM2.5 and high-fat diet via butyric acid/NLRP3 pathway》。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學教研室2025屆博士田家瑜為論文第一作者,張志紅教授為通訊作者。

大氣PM2.5和高脂飲食(HFD)已被發現可造成腸道菌群失調,他們對腸道菌群-宿主相互作用的協同作用及其機制知之甚少。HFD人群不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而且容易受PM2.5的影響。本研究旨在通過體內外實驗探索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在PM2.5和HFD聯合暴露引起心血管毒性中的生物學作用,有望為防治相關心血管疾病、改善環境與飲食因素所致健康問題提供理論依據與干預新方向。
該研究通過建立PM2.5和HFD聯合染毒小鼠模型和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模型,探討PM2.5和HFD聯合暴露的心血管毒性。

通過16s rDNA測序檢測暴露后小鼠腸道菌群的變化;采用糞菌移植技術探討腸道菌群紊亂在聯合暴露致心血管毒性中的作用;通過GC-MS/MS代謝組學檢測和篩選PM2.5和HFD暴露后小鼠血清代謝產物,并采取丁酸鈉干預方法探討與心血管損傷的關系,進一步研究可能的分子機制。


該論文從“腸-血管軸”角度探索PM2.5和HFD聯合暴露引起心血管毒性的新機制,將有助于豐富大氣污染物與飲食風險因素聯合作用引起心血管損傷的機制研究,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科學依據,有利于科學防范大氣顆粒物的健康風險。
張志紅教授團隊先后在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2273595、81872589、81072261、30700655)等項目的資助下深耕大氣污染物的健康:ρ芯,包括PM2.5的心血管毒性、呼吸毒性、免疫毒性、代謝毒性和生殖毒性等,為大氣污染防控、健康風險評估以及相關疾病治療和預防提供科學依據,助力公共衛生與環境健康發展。
附全文鏈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0304-3894(25)03254-6
( 圖文/田家瑜)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