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王金桃教授團隊有關宮頸癌變研究的最新成果“Effects of exposure t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bined with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o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 population study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發表在2020年5月1日出版的國際頂級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王金桃教授指導的碩士研究生李小雪為第一作者,王金桃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為完成單位。

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R-HPV)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病因因素,預防和控制癌前病變的發生與進展是降低宮頸癌發病和死亡風險的關鍵。王金桃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宮頸癌自然人群隊列,以調控HPV致癌機制為切入點,對多環芳烴(PAHs)這一人類普遍暴露的環境致癌物在宮頸癌前病變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PAHs高暴露可增加宮頸癌前病變(CIN)的發生風險,且具有劑量效應,這一效應在HR-HPV感染的婦女中更為明顯。該研究首次提出“PAHs暴露對宮頸癌前病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與HR-HPV感染具有協同效應”的研究結論,為宮頸癌前病變的病因研究補充了新內容,對于宮頸癌預防關口的前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雜志為醫學Ⅰ區TOP期刊,在CiteScore分類中學科排名Q1區前百分之10%。
多年來,王金桃教授以腫瘤流行病學為穩定的科研方向,帶領團隊在宮頸癌病因及發病機制方面取得了明顯成就。在學校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的積極支持下,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重點科研專項、美國NIH、WHO、Ford FoundationGlobal Health Catalyzer Research Fund等國際合作項目及省級科研課題30余項,先后在國家級、省級雜志發表科研論文150余篇,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三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9項,山西省個人科技奉獻一等獎1項。近20多年來,潛心于宮頸癌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系列研究,將流行病學與分子生物學理論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全面評估環境、基因、生物因素對宮頸病變發生、發展的作用,在國內首次進行了葉酸與宮頸癌關系的研究,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葉酸可通過對DNA甲基化模式的改變在宮頸癌變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新思路,并以此為基。砸端崾芴褰櫚嫉男藕磐,hnRNP、陰道微生態、多環芳烴對HPV整合調節在宮頸病變中的作用及其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依托國家科技部重點專項、國家自然基金等項目,與c7c7.app第二醫院郝敏教授團隊合作,于2014年在山西介休和陽曲構建了4萬已婚婦女的社區隊列,為獲得宮頸癌變病因和機制研究的可靠資料和高層證據提供了良好平臺。系列研究成果在Int J Cancer、Fertil Steril、Curr Pharm Des、J Cancer、Journal of Cance等國際權威雜志發表,不僅為宮頸癌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宮頸癌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開拓了新思路。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標志著我校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研究領域躋身國際前沿。
(圖文/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