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二醫院血管外科率先完成全國首例運用GORE TAG可主動調控胸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CTAG with Active control Deployment System(CADS)弓部原位開窗治療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此病例以腦供血保護為關鍵,以雙功管連接頸動脈-股動脈,保證顱內供血;運用一步法肝穿針進行原位開窗,預擴充分后用VBX球擴支架重建弓上二分支;運用GORE TAG可主動調控胸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支架進行弓上血管原位開窗是全國首例。
該患者為一名57歲女性,因突發胸背部疼痛,伴右髖部疼痛、右下肢麻痛、心前區憋悶、嘔吐等癥狀。入山醫大二院急診科就診,診斷為胸痛以及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經急診CTA檢查,診斷為主動脈A型夾層。山醫大二院副院長、血管外科學科帶頭人董紅霖在制定手術方案的過程中,考慮到如果為給患者開刀或者雜交技術,則手術時間長且創面較大,患者身體狀況不足以支撐如此長時間大創面的手術。于是,決定以全腔內技術,即運用GORE TAG可主動調控胸主動脈覆膜支架弓部原位開窗為患者治療。

手術團隊先解剖出左右雙側頸動脈以及雙側肱動脈,雙側頸動脈置入穿刺鞘,雙側肱動脈置入cook 8F 90cm長鞘,鞘頭遠端至降主遠端,頸動脈穿刺鞘與肱動脈長鞘之間進行橋接,從而保證覆膜支架完全放開后腦部血液的供應。然后左側股動脈穿刺,置入Gore DSF 22F親水涂層導引鞘,通過Lunderquist導絲送入GORE TAG可主動調控胸主動脈覆膜支架,支架到達竇管交界處后進行第一步釋放,此時支架的直徑只放開50%,造影顯示支架頭端距離冠脈開口較近,為避免遮擋冠脈開口,遂對支架的位置進行后撤調整,再次造影確認,支架頭端在安全位置,進行支架的第二步釋放,此時支架100%展開。造影顯示支架頭端并未遮擋冠脈開口,冠脈血供未受影響。在預先置入的左頸動脈穿刺鞘內,送入cook NPAS肝穿針,進行左頸總動脈的原位開窗,穿刺針破膜后送入導絲,接著用3mm、6mm、8mm的球囊對破膜位置進行擴張,擴張達到預想效果后,置入Gore Viabahn VBX 8-59球擴覆膜支架,支架打開后造影顯示左頸總動脈血供正常,此過程持續時間不到4分鐘。通過右側頸總動脈穿刺鞘進行相同操作,最后植入Gore Viabahn VBX 11-59球擴覆膜支架,支架打開后造影顯示無名動脈、右鎖骨下動脈及右頸總動脈血供正常,此過程持續時間約5分鐘。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開通結束后,斷開肱動脈長鞘與頸動脈穿刺鞘之間的橋接,分別將左右肱動脈長鞘退至安全位置,通過股動脈入路置入Gore cTAG支架,與GORE TAG可主動調控胸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重疊充分,遠端至降主遠端,撐開真腔,保證降主水平以下的動脈血供。考慮到破口距離左鎖骨下動脈開口較近,開窗恐有內漏風險,遂在左鎖骨下動脈開口置入interlock彈簧圈,封堵破口以及防止左鎖骨下動脈血流反向灌注假腔。最后造影顯示,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血供正常,夾層完全隔絕,無內漏發生,手術成功,整個手術時間持續約2.5小時。
c7c7.app第二醫院血管外科團隊在董紅霖副院長的帶領下,勇于突破技術壁壘,不斷創新優化手術流程,不僅創造性地開展了A型夾層一站式雜交手術“二院術式”,還熟練掌握了全腔內重建弓上三分支血管這一關鍵技術。這是繼山醫大二院血管外科年初完成省內領先的GORE TAG可主動調控胸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治療主動脈夾層手術和高難度雜交手術治療A型夾層手術后,又一重要手術。

c7c7.app第二醫院血管外科是省內最早開展血管外科工作的單位之一,目前一院三區,本院區開放臨床專業病床43張,西院區5張,南院區即將開放。年收治住院患者千余人,年手術量2000余臺,門診量近萬人次。現擁有一批勝任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人才,具有診治周圍血管疾病領域疑難、急、危、重癥的能力。在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頸動脈狹窄、糖尿病足及靜脈血栓栓塞癥等周圍血管疾病的外科手術及血管腔內介入治療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圖文/閆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