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食管癌發病機理及臨床轉化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國際期刊《Genome Medicine》(中國科學院一區TOP期刊,IF=10.40)發表了題為“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immunosuppression in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duced by creatine accumulation and HK3 deficiency”的論文。我校博士生高迎真為第一作者,張玲教授、崔永萍教授、成曉龍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是我國食管癌的主要類型,約占全國食管癌90%。其異質性高,5年生存率僅20%。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等免疫療法雖有一定療效,但僅30%-40%的患者能夠從中受益,且耐藥現象普遍存在。深入探究ESCC的免疫微環境異質性和免疫抑制機制,對于發現新的治療靶點、提升免疫治療效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研究人員通過對ESCC的代謝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分析,詳細描繪了ESCC中的蛋白-代謝景觀,并結合先前的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豐富了ESCC的分子特征。進一步基于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鑒定出三個代謝-免疫特征顯著差異的亞型(S1、S2和S3),并開發了亞型預測模型。S3亞型表現出最差的預后,其免疫微環境顯著抑制,表現為M2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浸潤增加,而CD8+T細胞、CD4+T細胞和NK細胞浸潤減少。肌酸累積和己糖激酶3(HK3)蛋白表達降低是S3型的兩個特征。研究人員隨后通過動物實驗和細胞實驗發現,肌酸累積與HK3降低可能介導一種能量轉化,二者通過重編程TAMs的能量代謝,協同驅動TAMs向M2型極化,重塑ESCC免疫抑制型微環境。
該研究通過多組學分析,從代謝-免疫交互視角解析了ESCC的微環境異質性,揭示了ESCC中肌酸積累和HK3缺乏對ESCC腫瘤微環境的重塑作用,強調了代謝重編程在腫瘤免疫抑制中的重要性。研究結果為靶向肌酸代謝以提高ESCC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崔永萍教授領銜的食管癌發病機理及臨床轉化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食管癌致病機理研究。團隊取得的系列原創性成果,為闡明食管癌致病機制及分子分型、尋找有效的診斷標志物、藥物靶點和制定臨床精準治療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
(圖文/高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