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進,二級教授,博導,國之名醫,國務院特貼專家,英國牛津大學John Radcliffe醫院高訪學者,現任c7c7.app校長、c7c7.app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分子影像精準診療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山西省“1331工程”重點創新團隊負責人。
學術任職: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核學會核醫學分會副理事長;《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副總編輯。
立德樹人:注重師德師風、醫德醫風建設,積極思考和探索醫學人才培養方案,并撰文發表于《光明日報》(2020年4月7日)。通過“校長大講堂”每年為大學新生進行第一堂思政教育,與畢業生分享“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期望學生作為醫者應有“擔當”與“大愛”,把“醫理博精、德能高邃”的校訓和“求實精進、堅韌弘毅”的山醫精神融入血脈。
科學研究: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原子能機構和教育部等項目10余項,構建了全國首家創新型放射性藥物臨床評價示范平臺,承擔分子影像精準診療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項目,構建了基于云端的互聯網+移動遠程協同診療體系和分子影像大數據平臺,擬實現全國核醫學多中心協同創新;主編《實用核醫學顯像圖譜》、主譯《核心臟病學臨床應用》,主持編寫了我國首個“核素心肌灌注顯像臨床應用指南”、“臨床核醫學輻射安全專家共識”、“核素腎顯像臨床應用指南”、“腫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PET/CT評價專家共識”、“131碘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指南(2020)”等多個行業相關指南與專家共識;為推動我國核醫學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放射性心臟損傷、冠心病微血管病變、冠狀動脈不穩定斑塊早期診斷的核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方面多篇論文發表在本行業國際頂級期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全自動放射性藥物配置裝置獲得30多項專利(包括已授權的2項國際專利,4項國內發明專利),并獲得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主賽道金獎。所領導的核醫學科連續4年進入復旦大學全國優秀專科排名前十
建言獻策:針對如何合理利用衛生資源,有效控制過快增長的醫療支出,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親赴北京、上海、新疆、內蒙古等30多個省市深入調研,提出“合理利用醫療資源、有效節約醫保支出的建議”,指出分子影像無創性精準診斷可避免冠心病過度診療的問題,在全國政協雙周會上向汪洋主席匯報,得到陳竺副委員長的批示;“關于充分發揮核醫學在助力癌癥防治行動中應有作用”提案,直接惠及腫瘤患者及其家庭,助力國家癌癥防治行動、助力我國精準醫學計劃、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受到國家衛健委、醫保局主管領導及相關部門關注。在2019年兩會期間,提交了關于完善我國放射性藥品管理的幾點建議;得到國家藥監局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予以重要批示,國家藥監局相關部門專題召開“與李思進委員及相關專家座談放射性藥品審評審批工作”座談會。為推動我國放射性藥品管理相關政策的完善做出了貢獻。
國際影響:作為中華核醫學會主任委員,帶領全國核醫學團隊參加有60多個國家、5000多名代表與會的2018年度美國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大會,并代表中國核醫學做大會主旨發言;2018年10月與美國心臟核醫學會(ASNC)共同發起首次中美核醫學全球網絡授課,并第一個主講,全球在線注冊1800人,被ASNC評為年度十大事件之一。2020年3月25日,作為中華醫學會核醫學主任委員,帶領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CSNM)與美國核心臟病學會(ASNC)和新加坡核醫學分會聯合成功舉辦了全球直播的《新冠疫情期間核醫學如何做好相關防護工作》網絡會議,來自36個國家的約1000名核醫學工作者分享了中國經驗;在本次抗擊疫情過程中,組織全國專家編寫出版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期間核醫學診療安全防控專家共識》,并被本行業頂級期刊EJNMMI(歐洲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全文轉載,為中國及全球核醫學工作者在疫情期間的工作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