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簡介 | |
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c7c7.app)(以下簡稱“實驗室”)依托生理學國家重點學科、細胞生理學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以及四個山西省主干臨床學科,開展基礎與臨床結合研究,旨在解決重大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精準診療科學與技術問題。實驗室現任主任為曹濟民教授,副主任為封啟龍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北京大學周專教授。 實驗室主要的依托學科——c7c7.app生理學科是全國首批碩士學位(1978年)、全省首批博士學位(1986年)授權學科,全國第二批國家重點學科(2002年),是當時唯一的地方院校生理學國家重點學科。2003年細胞生理學實驗室獲批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依托生理學國家重點學科和細胞生理學山西省重點實驗室,2007年實驗室獲批“省部共建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17年通過教育部驗收,正式更名為“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68人,其中包括國家“杰青”1人,國家“優青”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國家衛健委“百千萬衛生人才培養工程”高端領軍人才1人;國之名醫3人。實驗室固定人員中,40歲及以下者21人,40-50歲者27人,50歲以上者20人,這一年齡結構充分體現了老、中、青三結合的優勢。在青年研究人員中,有26名是近四年來從全國重點高校招聘的優秀博士,為學科交叉補充了新生力量。實驗室人員中,基礎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38人,臨床醫衛專家18人,從人員上充分保證了基礎與臨床的有機融合。 實驗室定位于一些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和前沿診療技術研究。主要聚焦冠心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嚴重精神障礙、消化道惡性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藥物篩?。莢諤剿骷膊〉南赴頭腫踴?,基于基礎性研究,提出這些疾病發生機制及精準診療的新理論和新標準,開發疾病精準診療的新技術和新藥物。目前實驗室具有四個研究方向,包括:(1)心血管疾病的細胞機制及分子影像精準診斷;(2)神經精神疾病的細胞機制及多模態腦成像精準診斷;(3)惡性腫瘤發生的細胞機制及藥物作用靶點;(4)風濕免疫性疾病的細胞機制及治療新理念。 近五年來,實驗室研究團隊在多個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包括心血管疾病的機制及核素分子影像表征機制研究、食管癌遺傳變異研究、風濕免疫性疾病的理論創新及臨床應用、多種策略的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研究和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藥物重定位研究等,這些研究在基礎理論創新、研究成果轉化和儀器研發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獲批國家重大、重點項目資助,發表了一系列高影響力論文,開發了一批儀器設備,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榮獲多項省部級重要獎項。 實驗室近五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56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46項。發表英文論文129篇,中文論文109篇;主編專著及教材26部,參編16部。已有2項PCT國際專利受理,32 項國家發明專利獲授權。主持編寫了12項臨床指南和專家共識,引領了我國核素分子顯像技術的臨床應用和行業標準制定。研發4套科學儀器,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獲得各類科研獎項28項,包括三個全國性行業學會或協會獎,以及山西省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等重要獎項。 實驗室高度重視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通過多種途徑培養人才,包括全職引進、柔性引進、自身培養、國內外合作等方式,使人才隊伍的質和量都有了明顯提升。近年來,實驗室先后引進和培養了1名國家“杰青”,1名國家“優青”,柔性引進青千1人,優青2人。同時,實驗室注重原有“本土”人才的培養,有30余人獲得山西省各類人才項目資助,包括“三晉學者”、“三晉英才”、山西省重點聯系專家、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等。實驗室積極鼓勵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到國外和國內的高水平研究機構脫產進修學習。實驗室目前共有首席研究人員(PI)36人。這些人才舉措為實驗室的長期發展注入了活力。 實驗室一貫注重科教融合推動教學發展。近五年實驗室人員共參與主講31門課程,年均授課總學時近6000學時;主編參編教材、著作42部,承擔多項教改項目,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以及山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等多項獎項。在本科生教學中,實驗室堅持把科學研究作為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鼓勵本科生積極參與。實驗室指導本科生獲批多項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論文并申請專利。在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輻睿智配—全球分子影像全自動配藥行業開拓者”項目榮獲高教主賽道金獎;在山西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曾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在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研究暨實驗設計論壇及“興晉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均有獲獎。 實驗室非常重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2016年以來,在讀博士生134名、碩士生549名;畢業博士67名、碩士386名,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項,32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做口頭報告、7人次在國內外專業學術會議獲獎。研究生獲批山西省研究生創新項目45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62篇,獲評山西省優秀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10篇。 實驗室一貫注重開放和學術交流。目前,實驗室與美國、德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的實驗室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合作交流關系。通過國內合作,在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論文,揭示了生物鐘調控的一種新機制。此外,實驗室在以“四個面向”指明的科技創新方向下,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的輻射作用,大力開展科學傳播。實驗室連續13年舉辦了“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活動,讓更多大、中、小學生走進實驗室,拉進科學和百姓之間的距離,提高了科普水平,此項開放活動曾受到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和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辦公室的表彰。此外,實驗室的多名專家作為省政府聯系專家陸續為山西省醫療衛生決策提供了咨詢。 多年來,實驗室的工作對我校乃至山西省的科技和教育教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本實驗室的支撐和推動下,我校臨床醫學一級學科于2018年獲批我省首個專業學位博士點授權,同時還助力我校基礎醫學一級博士點的授權。此外,實驗室的工作還促進了我校基礎醫學和生物學山西省重點學科順利獲批。 實驗室取得的成績和發展離不開主管部門和依托單位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多年來,山西省科技廳、山西省教育廳和c7c7.app對實驗室在管理機制、資金、場地、人才等多方面給予了全方位大力支持,為實驗室從基礎研究向臨床的系統研究提供了充分保障,有力促進了我省轉型發展和《“健康山西2030”規劃綱要》目標的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