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行政工作計劃
c7c7.app第一醫院
2021年是黨和國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立足新的發展階段,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實現了“十四五”規劃的良好開局,新的一年我院將繼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為指導,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為目標,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切實增強醫療衛生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廣大職工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為患者群眾提供安全、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推動醫院現代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扎實推進醫院醫、教、研高質量發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認識,毫不松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一是加強應急處置專業隊伍建設,按照省衛健委要求的“疫情防控、醫療救治、核酸檢測”三支隊伍建設為重點,動態調整、充實人員力量,結合疫情形勢和防控政策措施,持續做好各隊伍應急預案、實操指南等培訓工作。
二是做足應急物資儲備。按照滿足30天滿負荷運轉需要,確定藥品、檢測試劑、防護用品、消毒用品、醫療設備等防控物資儲備數量,統籌考慮其他疾病防控需要,好做足疫情防控人員、物資、技術儲備。
三是進一步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嚴格落實發熱門診設置要求,優化各項應急處置流程,推進各項防控措施提質提速,把每項工作每個環節做實做細做到位,確保“零失誤”。
二、聚焦提升診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一)堅持以患者為中心,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一是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加強各級質控中心建設與管理,進一步完善醫療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十八項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不斷鞏固。以年度“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為指引,推進目標管理。實施手術質量安全、病案內涵提升等相關專項行動。二是參照日間手術目錄,實行日間手術臨床路徑管理,不斷探索DRG支付模式下的臨床路徑管理,提高優質醫療資源的利用率。三是持續做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按醫療組進行數據提取及監管,加強多部門聯動工作,逐步建立抗菌藥物多學科管理機制。
(二)圍繞優質護理服務新標準,進一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一是推動優質護理服務領域拓寬和縱深發展。借助信息化建設,完善護理信息管理,加強全責任制護理工作模式的落實,積極推進“一病一優”優質護理品牌建設。二是落實護理工作質量持續改進,完善護理風險防范措施,定期召開護理質量與安全管理會議,完善三級質控體系,嚴格落實護士長“四查房”,重點抓好護理人員的環節監控,病人的環節監控,時間的環節監控和護理操作的環節監控。三是進一步推進護理專業化發展。根據醫院學科特色以互助科室、外出培訓交流等多種形式培養專科護士和護理緊缺人才,提升臨床護理服務能力。
(三)堅持互聯網+醫療發展戰略,實現醫療服務創新發展
一是持續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對標電子病歷五級評審功能需求,實現信息智能導診、智能分診、就診服務環節消息提醒,擴大檢查科室的預約率,讓患者少走路,讓信息多跑路。二是進一步解決醫院信息孤島,暢通臨床各業務的互聯互通,完善信息系統建設,如放療信息系統、DRGs醫?胤、體檢系統及體檢智能導診、感染遠程探視會診、內鏡洗消系統、單病種系統、門診護士站及門診病歷質控、急診創傷中心等系統。三是優化現有信息系統流程,優化數據質控工作,逐步實現病歷無紙化全覆蓋,完成門診病歷無紙化歸檔,完善住院、門診檢驗、檢查、病理等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四是推廣大數據平臺在臨床各科室的使用,建設專科科研數據庫,開展常規化的數據增量更新,滿足臨床對科研等工作的需求,調研臨床專科科研需求。
(四)推動優質資源擴容增量,進一步拓展醫院發展空間
一是完成綜合服務樓改建,建成后二層為職工服務中心,三四五六層用于職工食堂,職工就餐環境將極大改善。二是推進綜合救治樓建設工程開工,力爭年底主體竣工。三是推進感染病科病房、發熱門診、實訓中心、臨床級干細胞、“136”興醫工程實驗室等項目裝修工程。四是推進地下停車場的開挖,力爭年底前完成基坑封頂。五是推動太原市煤氣化醫院改造建設,確保順利運營。六是推動醫養結合項目取得政府層面的政策與資金支持。
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培育高質量發展生力軍
一是筑巢引鳳,建立人才舉薦機制。做好五個結合: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國內進修與國外研修相結合、全才培養與專才培養相結合、臨床技能培養與科研能力培養相結合和學術帶頭人培養與學術骨干培養相結合。大膽探索更加開放、柔性的人才引進機制,破解學科發展領軍人才瓶頸,推動實現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
二是激活用人機制,培養高水平醫學領軍人才。建立更加靈活的用人機制,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把評價人才和發現、使用人才相結合,探索醫教研多軌晉升、“1+X”成長路徑,按照國家級學術性醫院的功能定位,大力培養臨床科學家,推行雙聘制、多聘制,恢復淘汰制,釋放人才的新活力。
三是加強梯隊建設,培養優秀青年人才。高度重視青年工作,為青年人創造最好的發展環境,用父母之心愛才、惜才、護才,為醫院的百年發展提前謀劃、早做安排,既著眼今后的5年,更要著眼今后的10年、20年乃至30年,著力培養一批中青年業務骨干,逐步建立起優秀人才儲備庫,為醫院培養一批政治過硬、技術過硬、作風過硬的接班人。
四、以“12345”學科規劃為牽引,高質量打造醫學高峰
一是統籌推進“12345”學科建設,引領學科穩步發展。全力打造1-2個國家級一流水平學科,創建精神、創傷、傳染病三個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穩步推進4個“136”興醫工程領軍臨床專科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對標國內一流,對接國際先進,打造學科建設新高地。
二是凝練專科方向,加強各臨床專科內涵建設。根據《十四五臨床專科能力建設規劃》和《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指南》要求,從人才培養、臨床診療技術研發和關鍵設備購置等方面出發精益求精,發揮自身學科特點和學科優勢,選擇特色專科方向;結合本區域疾病特征,患者就診需求,在一些具有優勢和競爭力的項目上,突破學科界限,進行學科創新。
三是構建學科考核評估體系,通過考核與評估對我院臨床學科進行定性,分為卓越學科、優勢學科、骨干學科、潛力學科,建立各層次學科建設目標定位,激勵醫務人員奮發向上、勇于進。箍己似攔攔ぷ鞣⒒佑τ械墓π。
四是著力推進 “創傷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三中心融合工作,發揮急診復合手術室的作用,采用區域協同救治機制,整合全院資源,推行“一站式”急診急救服務,著重解決了急危重癥診查救治速度慢、收治困難等問題,充分發揮一院在卒中、胸痛、創傷等重大急診急救方面的診斷與治療、高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引領我省立體化、空地結合的救治體系建設,提升區域急診急救技術、科研和服務能力。
五是繼續完善多學科診療機制,優化MDT門診的診療流程,支持和預后監測、評價手段,動態評估、討論,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五、加強科研隊伍建設,激發科研創新動力
一是全面加強科研基礎平臺建設。以肝病與器官移植、精神障礙人工輔助診療、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等7個主要重點學科為平臺,有效整合院內各類資源,進一步提升學科的研究水平和綜合科技競爭實力,打造有影響力的學科創新群體,2022年爭取新增1-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或平臺基地項目。
二是培養科研全能型復合人才。按照“創新生態”的理念,以杰出中青年臨床醫師作為領軍人才,量身打造“科技創新團隊”,改善科研人員單槍匹馬、單打獨斗的科研現狀。鼓勵科技獎、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申報,實現科研成果到臨床應用到教學實踐一體化推進,培養一批醫療、科研、教學全能型的復合人才。
三是完善科研獎勵制度。細化科研績效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加大國自然申報力度,積極申報省級以上科研課題,加強與省科技廳聯系,以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等一體化設計的新模式為突破,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爭取國自然基金獲批數增加2-3項,省級項目數和金額增加20%。
四是充分發揮我院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在助力臨床試驗研究中的作用,推進學科間合作、交流,鼓勵開展跨學科的科學研究,與有合作潛力、意向的單位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共同申報科研項目,聯合培養學術人才,促進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建設。
六、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一是深入推進教學改革,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相關文件精神,采取多種措施,繼續加大數字教材和數字教學資源的建設力度,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水平。
二是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規范教學過程。全面推廣教務管理系統,實現排課、教師管理、班級管理、調?蔚戎疃嗑嚀褰萄Ч芾砉ぷ韉娜嬡淘諳呋,全面提升教務管理工作。
三是繼續增強學院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師資隊伍水平。不斷優化教師人員結構,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師隊伍結構,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加大學院青年教師的儲備力量。在優化師資結構的同時,爭取實現博士研究生培養、碩士研究生培養各學科、專業全覆蓋。
四是貫徹“三早”教學,將多學科協作模式引入教學中,遵循規范化和個體化的診療,并聯合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查房模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多學科臨床思維,實現教學相長的良好氛圍。
五是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和常規管理,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創新思想載體,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以活動為載體,開展“一班一品”“一院一品”“學風示范班”等活動,深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引導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七、深化醫聯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一是推動雙向轉診工作有效落實。完善醫聯體內雙向轉診制度,明確各相關科室工作職責、保障措施及激勵機制,確保雙向轉診規范、有效運行。
二是充實緊密型醫聯體幫扶隊伍,提高幫扶質量。嚴格醫聯體醫院幫扶人員選拔標準、細化選拔流程,公平、公正、公開遴選托管醫院院長、副院長等管理人員,對緊密型醫聯體需按照“組團式”幫扶進行人員派駐的要求,與緊密型醫聯體單位進行溝通,組織相關專業人員實地進行考察,針對不同單位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專業和人員進行派駐。
三是進一步發揮遠程平臺作用,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遠程會診常態化,逐步實現遠程疑難病例討論常態化開展,探索建立遠程心電檢查、遠程監護,遠程查房、手術示教指導等,推進互聯網診療,充分發揮技術輻射帶動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下沉優質醫療資源,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2022年我院將繼續堅持疫情防控常態化,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進一步提升醫療質量,改善醫療服務,增強管理水平,提高患者就醫滿意度;堅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聚焦學科發展;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正確領導,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