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雖然不太突出,但在我國屬于高發惡性腫瘤,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的最新數據,食管癌位居山西省惡性腫瘤發病第三位,其中食管鱗癌則是主要分布在包括山西在內的太行山脈地區,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往往處于晚期,而目前食管鱗癌患者在一線化療失敗后的治療選擇仍有限。
2020年4月國際權威學術期刊InvestigationalNewDrugs(醫學2區,IF:3.525)正式發表了山西省腫瘤醫院王育生教授團隊關于食管鱗癌治療的探索性研究成果“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patinib combined with S-1 in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該項成果是由王育生教授所主持“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治療晚期食管鱗癌的單臂、單中心、前瞻性、探索性臨床研究”的中期分析,本研究旨在探索至少一線化療失敗后的晚期食管鱗癌治療的新方案,并評價其療效及安全性,研究早期數據曾發表于2018年歐洲腫瘤學年會(ESMO)壁報。
研究結果顯示:在入組患者中,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達到6.23個月,中位總生存期(mOS)達到8.83個月,較以往報道明顯延長,疾病控制率和客觀緩解率分別為91.67%和16.67%。發生率高于10%的不良反應主要有高血壓(40.00%),乏力(33.33%),血小板減少癥(20.00%),白細胞減少(13.33%),出血(20.00%),手足綜合征(20.00%),總膽紅素升高(13.33%),惡心(13.33%)和口腔潰瘍(13.33%),這些不良反應多為I-II級,主要III級不良反應是手足綜合征(6.67%),蛋白尿(6.67%),血小板減少癥(6.67%)和出血(6.67%)。此外,有一名患者出現了IV級總膽紅素升高(6.67%)。基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甲磺酸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膠囊在至少一線化療失敗后的晚期食管鱗癌患者中有較為可觀的療效,并且安全可控,為此類患者的二線以上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可選方案。
圖1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治療患者PFS的生存分析(n=15)

圖2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治療患者OS的生存分析(n=15)
c7c7.app第二臨床醫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健為第一作者,山西省腫瘤醫院消化一病區王育生教授為通信作者。本研究得到中國抗癌協會臨床研究基金項目支持。
全文鏈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637-019-008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