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在疝外科的應用
目前,成人腹外疝只有通過外科手術治療才能獲得痊愈,非手術方法無法治愈。在外科手術治療過程中,使用植入材料進行腹外疝的修復與重建,是目前腹外疝治療的最主要手段。近些年來,隨著新的手術方式不斷涌現,無張力修補已成為疝外科手術的主流,但必需加以修補材料的輔助。對于占比最多的腹股溝疝來說,無論采用TAPP或TEP術式的腹腔鏡下的“腹膜前修補”,目的就是為了將肌恥骨孔進行全方位的覆蓋,從而達到滿意的療效。
1948年Fruchaud描述腹股溝區缺乏隨意收縮的肌肉組織,存在明顯的生理缺陷,這個區域以聯合腱弓為上緣,腹直肌為內側邊,髂腰肌為外側邊,恥骨嵴為下方骨性標志,即肌恥骨孔,而該區域的腹膜前間隙通常被稱為Retzius間隙和Bogross間隙。
基于肌恥骨孔全覆蓋的腹膜前間隙疝修補外科理念,眾多的新手術方式被發明并應用于實踐,其中最常為臨床醫師掌握的是經腹腔的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和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手術的目的就是加強肌恥骨孔。由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和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疝與腹壁外科醫師委員會制定的《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以及由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和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臨床實用技術分會腹壁修復與重建外科學組制定的《腹壁缺損修復與重建中國專家共識(2019版)》均明確指出:使用補片進行“無張力修補術”已成為腹外疝治療的行業標準。在疝與腹壁外科領域,中國醫師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得到了國外同行的認可。2017年和2018年《柳葉刀》分別對中國腹外疝“醫療的可及性”給予99分和100分的高分,在世界范圍內的評選中穩居第一,中國的醫療技術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了最高水平。
但目前我國臨床上使用的補片均為成品,數據都來源于西方人種設計,常常對國人的肌恥骨孔造成過度覆蓋。因此,3D打印生物補片的出現可以大幅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的概率;可以“拿來即用”,無需再根據每個個體的實際情況進行現場裁剪,從而減少了材料的浪費;可以簡化部分手術操作的步驟,如縫合和固定等,從而縮短了手術時長。
2020年12月王峰于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發表“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omography-based 3D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hernia repair surger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探討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和解剖學測定肌恥骨孔數據的相關性,通過研究找到一種術前收集個體化肌恥骨孔數據的方法,為修補材料的制作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力圖制作出適宜每一個個體解剖構造的3D生物補片。
|
![]()
該研究術前應用Phillips公司Brilliance256層iCT對所選患者行腹部盆腔CT掃描,所得數據傳入EBW工作站進行自動重建并生成三維VR,調整VR角度尋找最適標記點測量距離并記錄數據;再于術中暴露肌恥骨孔區域各標記點用消毒軟尺測量距離并記錄數據。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配對樣本的t檢驗,P>0.05,無統計學差異,說明手術前后測量的數據基本一致。證實術前應用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可以準確地獲得肌恥骨孔區各標記點的數據及相互關系,能夠為3D打印生物補片的制作提供精確的數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