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c7c7.app2019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這莊嚴而神圣的時刻,我謹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向1523名碩士、108名博士新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
首先,我要:馗魑煌迪至巳松械撓忠桓隹繚,:嗇忝峭ü細竦難“,來到c7c7.app攻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在這個難忘的時刻,讓我們一起向多年來無私奉獻、精心培育你們的家長、老師、親朋好友和社會各界,致以最衷心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你們今天走進的這所學府,既是山西醫學教育事業的發源地,也是山西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的領頭雁。這是一所有著厚重辦學歷史、鮮明辦學特色和獨特精神魅力的大學,“醫理博精、德能高邃”的校訓,“獻身、務實、團結、進取”的校風,“求實精進、堅韌弘毅”的精神,一百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山醫人不斷超越自我,邁向新的高度。在一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培養了以全國首枚“白求恩獎章”獲得者、“人民的好醫生”趙雪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田志剛為代表的高級醫藥衛生事業專業人才12萬余名。一百年來,山醫人心懷天下、奮力擔當,為守護和增進山西乃至全國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貢獻。
再過幾天,9月6日,我們將迎來建校百年華誕。在這個百年交匯的重要階段,各位同學的到來,給百年山醫增添了更多的亮麗色彩!在接下來的三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校園時光里,大家也會點點滴滴地感受到山醫百年來的歷史傳承、輝煌成就和厚重文化!作為校長、作為老師,在同學們將要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的時刻,我主要圍繞“擔負好奮力創新的新使命”,和大家分享三點體會。

一、砥礪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展望未來,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同學們,你們身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時代、健康中國大改革大建設的時代、科學技術大發展大進步的時代、以人工智能為首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這也是一個人類歷史上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給了你們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臺,也給了你們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責任。身逢這個偉大的時代,你們在追求個性、夢想“詩和遠方”、不斷突破“小我”的過程中,更應該在與祖國共奮進、與人民共命運的路上,成就真正的“大我”。
研究生是新時代廣大青年的優秀代表,大家要深刻認識和把握祖國和時代賦予你們的“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成長目標,注重學習,勇于實踐,在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實踐中不斷建功立業,實現好自身的青春夢想和人生價值。
創新是科技工作者的第一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這是人民的需要和呼喚,也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更應成為我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追求和踐行的目標。研究生是我國科技事業的重要組成和后備力量,大家要以這一目標為前行的方向,要砥礪老校長邵象伊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知識分子“祖國的需要就是我一生最高的追求”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胸懷祖國、認真學習、艱苦奮斗、積極創新,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把個人價值追求和夢想實現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

二、踐行使命擔當
研究生是我們國家未來創新發展的主力軍。研究生階段,是立志獻身學術研究者奠定基礎、助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優秀的學術素養。一是堅守學術誠信,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的要求,從自己做起,從此刻做起,堅守“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學術定性,保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真心態,自覺做學術誠信的堅守者;二是提升學術能力,要虛心向導師學習,向師兄師姐學習,向同學學習,多讀原著、主動思考、及時總結、善于研究,綜合提升設問發問的能力、梳理文獻的能力、厘清概念的能力、學術立題的能力、設計研發的能力和把握前沿的能力;三是提高思辨能力,也就是洞察事實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要在海量的信息中主動地思考分析,努力地洞察真相,這樣才能不盲從、不盲信,才會有新發現、新創造。
在這里,我給大家介紹一位你們身邊的榜樣,那就是我們臨床醫學專業2018屆碩士研究生同學張升校。張升校同學,2010年考入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在第二年年初就進入我校生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習。目前為止,張升校已發表SCI論文8篇,先后主持了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4項,獲得了87項專利,其中國家發明專利7項。作為未來的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大家都能以張升校同學為榜樣,從今天開始,就把學術研究和追求創新當作使命擔當,認真思考、盡快明確今后的職業目標和人生坐標,嚴謹務實、腳踏實地、潛心鉆研,在創新、創造上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不負時代和人民的期望。

三、拓展國際視野
在剛剛出版的第三輯校友回憶錄中,我校1995屆研究生校友、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劉慧榮回憶到:她1992年考取了鄭振群教授(當時鄭教授是中國免疫學會生殖免疫分會的主席)的碩士研究生,見到鄭教授后接到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筆譯3篇英文綜述或基礎研究文獻。第一篇文獻,劉老師整整用了30天的時間,用每頁300個字的稿紙,寫了長達99頁。劉老師說,這是她目前為止翻譯得最艱難的一篇文章,也是對她科研生涯產生影響最大的一篇文章。第二篇文章,劉老師寫了89頁稿紙,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第三篇文章,劉老師只用了6天的時間。三篇文章翻譯完以后,鄭教授告知劉老師,她可以去做她的實驗了。現在,劉老師的學生在考取她的研究生后,同樣也要一年年地進行“三板斧”式的學術啟蒙訓練,因為她認為,這樣的學術啟蒙訓練,對于年輕人而言,是打開了通向新世界的一扇窗,這樣不僅實現了英語語言障礙方面的突破,還播下了獨立思考的種子。
確實是這樣,現代醫學和科學都是以英語為主要交流方式的,全球每年發表的醫學相關成果超過100萬篇,其中大部分都是以英文形式發表。當前,全球正在攜手共同應對癌癥、心血管疾病、吸煙及結核病等諸多健康問題。大家要想在涉及健康方面的基礎、臨床、流行病學等研究中有突破、有創新,就必須與世界發展變化保持同步,就必須掌握相關語言,既走出去、也請進來,通過與國際同行不斷的交流和交往,開闊視野、獲取信息、增長知識、提升能力。這也是學校近年來加快推行研究生海外培養計劃、發展國際學生教育、引進英文原版教材、試行全英文課堂教學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意義所在。

同學們,“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奮斗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在今后的求學過程和人生旅途中,希望大家“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青春揮灑在時代使命的擔當中”“把夢想投身于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上”,我相信,你們一定會以自己的努力奮斗為百年山醫爭光添彩,擔負好你們這一代山醫人的創新使命。
祝大家生活愉快,學業有成!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