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中國教育報》整版刊發我校黨委書記王軍、校長解軍的署名文章《c7c7.app 奮筆書寫健康中國的時代答卷》。文章從“堅持新發展理念,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堅持培根鑄魂,培養卓越拔尖醫學人才”“堅持黨管人才,精心培育領軍團隊”“堅持內涵發展,推進‘雙一流’學科建設”“堅持文脈傳承,薪火賡續百年紅色基因”五個部分深度闡述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弘揚百年文脈和紅色精神,錨定建設全國一流研究應用型醫科大學的奮斗目標,努力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的生動實踐。


(圖文/皇甫亮)
全文如下:
c7c7.app
奮筆書寫健康中國的時代答卷
2023年9月6日,c7c7.app迎來104歲華誕。
c7c7.app是一所承載光榮使命、肩負時代重任、不斷開拓進取的百年醫學學府。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這一年,c7c7.app的前身——山西醫學傳習所在汾水之畔的并州古城創立。學校借址山西國民師范,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翻開山西近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篇章。
104年來,歷代山醫人勵精圖治,蹚出了一條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奮進之路。從山西醫學傳習所初創到為充實抗日力量而組建民族革命大學醫學院,從探索醫學理論、培養臨床人才的國立山西大學醫學院到名師才俊薈萃、專業優勢突出的山西醫學院,再到進入新世紀、走向新輝煌的c7c7.app,百年辦學歷程中,學?繚嚼販繚啤⒓な貝淝,勵精圖治、逐夢前行。學校是山西省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國家教育部門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單位、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高校、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國家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國家教育部門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近年來,學校綜合實力持續攀升,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全面提檔升級,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特種醫學學科持續動態排名全國前列。進入新時代,學校邁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踏上了建設全國一流研究應用型醫科大學的新征程。
堅持新發展理念,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c7c7.app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引導廣大師生黨員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學校全面貫徹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切實履行好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職責,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岢治伊⑿摹⑽褡辶⒒,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2022年9月,學校召開第七次黨代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確立了“四個發展”的基本思路:始終堅持內涵發展,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辦學治校的生命線,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堅持創新發展,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應對各種挑戰,勇于先行先試,服務好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山西省轉型發展主戰場;始終堅持特色發展,把握“四個面向”,強化辦學特色,深化醫教科教產教融合,支撐好山西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始終堅持共享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關注不同群體利益需求,呵護好山醫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學校黨委明確提出,在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重點做好“五個轉變”:人才培養從注重知識傳授向理論實踐融合轉變、重點學科建設從注重高原為主向高峰為先轉變、科技創新從自主探索研究向側重有組織的科研轉變、分配制度改革從注重定量評估向績效評價轉變、文化傳承創新從注重自覺塑造向輻射引領轉變。聚焦未來5年學校事業發展,學校黨委作出了實施“培根鑄魂育人工程”“學科深耕培優工程”“科技創新驅動工程”“人才引育提速工程”“服務社會增效工程”“大學文化涵養工程”“幸福山醫建設工程”七大工程和“育心鑄魂領航行動”“卓越醫師培養行動”等20項行動,勇創“三個突破”新業績、開啟“四個一流”新篇章的戰略部署,堅定不移走好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道路,早日建成全國一流研究應用型醫科大學。學校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集全校師生醫護員工的智慧和力量,出臺了《全國一流研究應用型醫科大學建設方案(2023—2027)》,對發展目標任務進行了責任分解,明確了建設目標、重點指標,繪制了時間表、施工圖、路線圖,建立了一整套保障機制,吹響了建設全國一流研究應用型醫科大學的沖鋒號。
堅持培根鑄魂,培養卓越拔尖醫學人才
學校黨委積極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緊緊圍繞國家賦予醫學教育“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戰略定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用活社會實踐大課堂,構建了以思政課為核心、全課程共同發力的“大思政”教育體系。以“德醫相融”為抓手,形成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協同育人機制。學校持續深化思政教育改革,落實“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要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服務育人協同中心建設。突出實踐導向,持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貫通”育人模式改革創新。積極申建山西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好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探索建設新時代智慧馬克思主義學院。探索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試點,打造富有文化特色、體現思政要求、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園區。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深化“HELP”培養理念,完善“BRIDGE”育人橋梁體系,扎實推進卓越醫生培養,持續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教育學生具備健全人格、寬厚基礎、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和社會擔當,培養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聚焦“新醫科”發展,打造“1+N”數字化醫學研究生教育體系,推動“大醫科”研究生教育體系改革創新,推動課程計劃、教學改革、支撐保障、質量評價協同發力,夯實“醫學+X”復合型本科生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一流專業在特色發展、資源建設、質量提升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打造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特色專業,升級改造傳統專業。持續推進國家創新創業學院和國家教育部門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虛擬教研室建設。全面規范臨床教學單位和研究生規培基地建設管理,筑牢附屬醫院醫學人才培養主陣地,夯實本碩博多類型一體化人才培養基礎。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增強學生醫學人文勝任力和醫學技能勝任力,培養德才兼備、滿足社會需求的卓越醫學人才。
近年來,學校牽頭成立了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務育人協同中心,成為國家教育部門“高等學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和“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獲批國家教育部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入選國家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門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獲得臨床醫學專業認證7年有效期、藥學專業認證6年有效期的優秀成績。國家教育部門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專家組對學校醫德教育新模式、全程導師制等給予了高度評價。2023年,學校再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又一次實現了在教育教學中的重大新突破。學校新增國家一流課程18門,達到30門,位列全國醫藥類院校第二名;獲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1項;入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十輪規劃教材副主編、編委43人,獲批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堅持黨管人才,精心培育領軍團隊
學校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認真落實山西省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以實施山西高等教育“百億工程”為契機,剛柔并濟集聚人才,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為推動山西高等醫學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解放思想、眼光向外,積極尋求、精準對接、全力引進高水平創新團隊和一批領軍人才。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上下功夫,以“前沿、協同、創新”為紐帶,以共建國家創新平臺為支點,充分發揮學校自身在臨床資源、物理空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入開展合作,聯合開展新醫科專業人才培養,互建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建立師生互訪機制,圍繞國家與地方重大健康需求成立聯合實驗中心,開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共同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吸引集聚國內外一流人才團隊。
學校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新醫科與新工科深度融合,與清華大學醫學院構建“一體兩翼”合作平臺,共同成立前沿醫學協同創新中心,在山西省建設世界一流的果蠅模式動物等實驗平臺和轉化醫學中心,培育高端人才團隊。目前,已啟動首批3個前沿醫學研究項目共14個課題,以項目任務為載體,采取人才流動不調動的方式,柔性引進14位優秀醫學科學家。學校出臺了柔性引進高級人才管理辦法和本土培育高層次人才待遇發放辦法,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29名,為建設全國一流研究應用型醫科大學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學校立足現有師資力量,著力抓好優秀中青年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打造學緣結構合理,富有開放國際視野、較高學術能力、遠大學術抱負的師資梯隊。積極落實青年人才學術發展指導制度,組織領軍人才、資深教師為青年人才發展提供指導和幫助,通過開展各類青年教師培訓、學術沙龍等活動,幫助解決青年教師在教學和學術發展等方面的實際困難,讓更多青年人才脫穎而出。近期,學校選派14名青年教師和優秀博士赴清華大學,加盟一流科研團隊,參與重點課題研究,積極探索高校間人才共育的交流合作機制。學校與徐建國、王辰等多位兩院院士及其團隊在研究生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建立了廣泛深入的合作關系。
學校全面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全面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積極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人才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堅持“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的分配原則,加快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對兩院院士、國家杰青等領軍人才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等政策,對成績優、潛力大的青年人才和創新團隊實行“一事一議、按需支持”。積極為人才放權松綁,制定了科研經費“包干制”管理辦法,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支配權。簡化科研經費報銷流程。做優做細人才服務保障,出臺高層次人才入職服務保障實施辦法等政策,建立校、院(系)兩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人才機制,為高層次人才配備專屬助理,實行“一對一”服務、臺賬化管理。在中都校區建設了40套精裝修人才公寓,提供拎包入住服務,切實把人才的需求放到心坎上、落實到細節處,真正讓人才安身、安心、安業。
堅持內涵發展,推進“雙一流”學科建設
c7c7.app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站在奮進“兩個基本實現”目標的高度,以黨的領導引航,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強基,以現代化治理賦能,主動承擔起創建“雙一流”學科的重要任務。努力在加快推進“雙一流”學科建設的生動實踐中肩負新使命新責任,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經過反復研討論證,學校確定了“2+1+1”學科建設工作思路。其中的“2”是兩個學科,即特種醫學和法醫學。一方面,打造特種醫學一流學科突破點。在特種醫學軟科排名連續兩年動態首位的基礎上,聚焦大平臺、大項目、大團隊、大成果,推動特種醫學沖擊A類學科、入圍“雙一流”建設學科。另一方面,培育法醫學一流學科增長點,牢牢把握國家教育部門學科目錄調整、將法醫學獨立設置為一級學科的契機,推動法醫學沖擊A類學科。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水平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打造數字“醫谷”核心區。
建設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是國家賦予學校的重大歷史使命。學校不斷提高公共衛生人才自主培養水平,2022年躋身全國18所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行列,按照“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標準,探索科學研究與重大公共衛生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學校認真落實國家教育部門蘭州倡議,聯合北京大學醫學部,創立京晉冀蒙高校與疾控中心公共衛生合作新機制,整合公共衛生領域200余位優秀專家、54支高水平創新團隊,發揮“集聚—溢出”效應,強化要素優勢互補、共享共融、共建共贏,形成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聯合體、公共衛生科學研究融合體、公共健康服務共同體,合力筑牢中國公共衛生安全華北屏障。
2023年7月15日,來自國家教育部門、國家疾控部門及全國100余所高校、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公共衛生相關機構的近500名公共衛生領域知名專家齊聚并州古城,召開了2023年全國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系主任聯席會議,圍繞“加快建設高質量公共衛生教育體系”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會上,c7c7.app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110所大學528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家,發布《公共衛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山西宣言”》,宣言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教育強國目標、健康中國戰略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實現,都需要高質量公共衛生教育。要錨定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以新理念指導公共衛生教育發展,以新定位推進公共衛生教育改革,以新內涵強化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以新融合統領公共衛生教育創新。宣言強調,要育新才,實施卓越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計劃升級版;要創新路,開創公共衛生教育新格局,探索融合發展、多元發展、協同發展之路;要立新標,構建公共衛生教育質量新標準,傾心打造高等公共衛生教育“質量中國”品牌。宣言號召,共同砥礪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書寫中國公共衛生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3年,c7c7.app與清華大學共同籌集資金7000萬元,啟動了6個前沿醫學研究項目,與華大集團聯合成立了前沿醫學母嬰健康研究中心、人類微生態菌群研究聯盟,與徐建國、鄧建軍、高天明和李仁科等院士在反向病原學、核防護醫學、腦科學以及再生醫學等前沿領域組建團隊。這些都是高水平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重點內容。為了中心的快速落地,c7c7.app多方籌資15億元,在迎澤校區建設17萬平方米的數字“醫谷”核心區,實現大學與醫院和醫藥頭部企業的深度融合,打造中西部地區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高地、高水平醫學科學研究高地和高質量臨床醫療服務高地,積極申建全國重點實驗室。
建成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后,將會實現“四個全面提升”。一是全面提升山西臨床醫學研究水平。對標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匯聚國家醫學產教融合培養基地、臨床醫學規培基地、國家實驗教學中心、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等6個教學中心,人工智能醫學材料創新中心、人類遺傳學臨床數據中心等10個臨床醫學未來技術中心等,打造山西省規模大、設備優、功能全的臨床研究數字化集成平臺,推動數實融合、數智賦能,實現優質臨床醫學資源互通共享。二是全面提升山西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搶抓新醫科建設的戰略機遇,響應“從治療為主到兼具預防治療、康養的生命健康全周期醫學新理念”,加快傳統醫學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的融合,培養“醫學+X”復合型創新人才。持續推進大學醫院一流的醫教研教育教學體系建設,打造一流臨床教學平臺。三是全面提升山西醫學科學創新發展質量。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為紐帶,整合學校、附屬醫院資源深度融合。加強“臨床+技術”等交叉學科建設,在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孵化若干新興前沿學科。建立以優勢學科為引領的高峰學科集群,推進臨床醫學專病學科生態群建設。打破學科和院際界限,在重大疾病領域打造若干個以疾病群防控為核心的研究中心。匯聚大資源、組建大團隊、組織大作戰,培育更多臨床研究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健全完善產學研醫協同創新體系。四是全面提升服務國家和山西戰略能力。開發適合國情省情的防治手段和藥械,開發推廣新的診療技術,打造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臨床研究及成果孵化基地,促進成果轉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學校研發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1類新藥,研發了全自動核素配藥設備輻睿智配,實現了一個個“從0到1”的原創突破。2023年7月,李思進教授團隊自主研制的世界首臺腦科學研究重器——核磁光電一體化大型腦成像裝備,在北美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會(SNMMI)年會上成功完成臨床首次顯像,實現了世界五模態腦成像設備“零”的突破,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了山西力量。
堅持文脈傳承,薪火賡續百年紅色基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在百年拼搏前進的道路上,c7c7.app始終堅持與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鑄就了特有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品格。建校104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以全國首枚白求恩獎章獲得者趙雪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田志剛,南丁格爾獎獲得者楊輝、張穎惠等為代表的15萬名醫德高尚、技術精湛、潛心篤志的卓越醫學人才。世代山醫人的接續奮斗,形成了“獻身、務實、團結、進取”的校風、“醫理博精、德能高邃”的校訓和“求實精進、堅韌弘毅”的山醫精神,內化于山醫人的心靈,流淌于山醫人的血脈,弘揚于山醫人的言行。歷經百年風雨生生不息,光耀三晉大地孜孜以求,匯聚成一曲昂揚激越的時代壯歌,成為遍布神州內外山醫人薪火相傳的價值基因和情懷風骨,成為浸潤當代山醫學子心靈的雨露甘霖和智慧啟迪,更是學校在新的百年繼續前行的強大動力。
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傳承弘揚山醫精神和文化傳統,整合拓展文化底蘊、精神內核、社會資源等各要素,持續提升影響力和感召力。繼承和發揚百年山醫優秀文化傳統,持續整理、挖掘和豐富山醫文化內涵。對山醫精神、校訓、校風、辦學理念、育人理念等學校精神文化重要元素進行梳理、凝練、闡釋并廣泛宣傳,涵養優良教風學風、師德師風、醫德醫風。科學規劃、精心布局,全面加強校史館、生命科學館等文化場館建設,常態化開展學習校史、傳唱校歌等文化育人實踐活動,用鮮活的校友校史經典增強山醫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學校不斷健全完善獨具山醫特色的協同育人機制。堅持以服務育人為抓手,以深化醫德教育新模式為路徑,豐富服務育人內涵,挖掘各類育人要素,以濃郁的新醫德育人文化氛圍推動學校育人工作和教學科研醫療工作全面提升。學校整合優質文化資源,聚焦項目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出一批山醫文化品牌。以大學生藝術展演、“三下鄉”活動等為依托,常態化推廣以原創話劇《趙雪芳》、校史舞臺劇等為代表的藝術精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五育并舉”,按照一體化、分段學、有序推進的原則,通過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一院一品”工程、道德講堂、“正學風比勤奮”學習競賽等活動,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為學校發展提供歷久彌新的精神動力和強大文化支撐。
學校不斷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深化與國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及企業的互鑒互融互通。充分發揮在“中俄醫科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醫學教育聯盟”等組織的共商作用和伙伴關系,廣泛開展交流合作。打造區域醫學教育對外高地,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努力開創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國際合作交流新局面,不斷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新征程上,c7c7.app錨定“兩個基本實現”奮斗目標,凝心聚力、開拓進取,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卓越醫學人才,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培養更多優秀醫學人才,貢獻更多山醫力量。
(王軍 解軍)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