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3年度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評審結果,我校第二臨床醫學院骨科衛小春教授負責的“關節軟骨淺表層在骨關節炎早期診治中的功能及應用基礎研究”獲批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集成重大項目,獲批直接經費1000萬元,這是我校繼2022年首次獲批集成重大項目后,再次獲批千萬元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校解軍教授負責的“葉酸不應答型神經管畸形重要易感因素、發病機制及早期干預策略研究”和郜原教授負責的“靶向調節線粒體功能促進干細胞移植治療視網膜退行性病變的機制研究”分別獲批1項國家自然科學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獲批直接經費均為260萬元;我校區域創新聯合基金資助率名列全省前茅。
“關節軟骨淺表層在骨關節炎早期診治中的功能及應用基礎研究”聯合基金集成重大項目由c7c7.app骨與軟組織修復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衛小春教授牽頭。該項目聚焦關節軟骨淺表層(SFZ),利用自研新技術探討其正常結構、組成及功能,提出SFZ“三層結構”理論;篩選早期診斷標志物,研發在體可視化診斷試劑,建立SFZ損傷組織學、MRI、關節鏡早期診斷評估標準體系,力求“早期診斷骨關節炎(OA)”;研發RNA納米遞送系統、3D打印仿生墨水及“關節油漆”涂層修復SFZ損傷,通過基因療法及組織工程技術重建SFZ,早期治療OA。本項目將提出新理論、建立新標準、研發新技術新設施,開展成果轉化,另辟蹊徑突破OA早期診治難的困境。
“葉酸不應答型神經管畸形重要易感因素、發病機制及早期干預策略研究”由煤炭環境致病與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解軍教授領銜,該團隊長期深耕在神經管畸形的致病機制及其早期干預研究領域,曾先后發現環境暴露和遺傳因素改變是神經管畸形發生的關鍵風險因素。通過多組學聯合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早期風險預測模型,旨在為神經管畸形的預防和干預提供新思路。這一研究不僅在學術上具有創新意義,也對提升我國特別是山西省兒童健康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靶向調節線粒體功能促進干細胞移植治療視網膜退行性病變的機制研究”由山西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郜原教授牽頭,該項目分別從增強干細胞源性視網膜神經細胞和調控病變視網膜免疫微環境兩方面,尋找并驗證維持小膠質細胞線粒體功能和代謝穩態的關鍵靶點,最終為新藥研發和新型細胞治療策略提供實驗依據,為防治視網膜退行性病變等重大神經系統疾病提供新策略。
第七次黨代會以來,我校以解決國家人口與健康領域實際需求和具體問題為導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生物醫學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著力加強有組織科研,立足山西省醫藥健康發展需求,重點關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項目,集中精力組織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不斷實現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
近三年來,我校連續在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專項、區域聯合集成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重點項目、區域聯合重點項目等方面取得突破,共獲批15項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學校基礎研究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迅速攀升。
(文/邵紅芳)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