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開始,歷時十二天,我們專訪了我校1954年畢業的優秀校友,原中央保健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央保健局局長王敏清主任醫師,揭開了一段塵封已久、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描繪出一幅重要領域山醫莘莘學子砥礪奮斗的群體畫像。感人肺腑的事跡、沁人心脾的情感、跌宕起伏的人生、催人奮進的話語,為歷史、為研究、為繼承、為教育、為文化賡續、為立德樹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難以忘卻、啟迪后學的恢弘畫卷。

九十有三,鮐背之年的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行走自如(股骨頸手術后),還是讓我們大為驚喜。本來約好第二天開始采訪,為了做好充分的拍攝準備,我們冒昧地提前半天前去拜訪,一是請示,二是溝通,三是采景。由于之前電話不暢,去時正趕上老人為第二天拍攝做準備正在沐浴整裝。唐突造訪,我們有些懊悔,但王老老伴董寶云老師熱情接待,消除了我們心中的疑慮。浴后的老人神清氣爽,風趣幽默,早已抑制不住久違的思緒,娓娓道來。他贊不絕口的是母校對他的培養,特別稱贊新一屆校領導,上任伊始就派出隊伍挖掘、收集、整理、弘揚山醫的歷史文化,是一件有高度、有遠見、有意義的工作實踐,是山醫人敢為人先、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更是山醫人厚重的使命感和有為的歷史擔當。
王敏清,屬蛇,小名蛇娃,1929年5月出生,山西省洪洞縣人。生母在他三歲時就因病撒手人寰,幼小的蛇娃是在二叔的背上,吃村里的百家飯長大的。六歲左右,二叔將其送往西安打工的三叔家,等待父親上海地下工作時期的戰友,后來成為繼母的媽媽接往上海,開啟了他懵懂而充滿危險的幼年生活。在一個需要父母呵護、時時陪伴的年紀,卻無奈地忍受著孤獨和寂寞。父母整日奔波于上海、南京為黨收集情報。鎖在陋室的蛇娃經常與墻角的賊眉鼠眼,甚至有時跳上桌子與他公開對峙的老鼠為伴,惶恐害怕可想而知。每每黃昏時刻,堅持一天的他忍不住流下了孤獨郁悶的淚水。多少個夜晚,小小蛇娃是在眼淚和哭聲中趴在祈盼父母歸來的窗臺前睡去。又有多少個搜查恐怖襲來時,蛇娃懷揣黨的文件和各種機密,裝著若無其事,與父母形同陌路。他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唯一的孩子,卻要裝扮成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對剛剛走出窮鄉僻壤僅僅五歲的小孩是需要何等的膽大心細和高超的演技。在隨父母和上海特科的我黨地下工作者撤離上海轉移天津的火車上,車剛中途進站,就遭遇抓捕父母的國民黨兵,父親讓蛇娃拿著唯一給他買的玩具一只小皮球,去拐角處拍玩數數,強裝鎮定。父母接受士兵的搜查,沒有查到證據的士兵離去,父親才招呼他上車,因為所有機密都藏在了小小蛇娃身上,他也深深的懂得,如果士兵發現他并且搜身,身上藏的秘密泄露,他唯一的選擇就是不認識父母。這種超越同齡兒童的勇氣和擔當,早已在上海轉移的頻繁搬家中練就。而且每搬一次家,他都會有一個新的名字,時間太久,名字太多,他已記不大清楚了。唯獨還記得到上:竽蓋贅冒斕囊簧硇亂,帥氣的夾克衫和锃亮的小皮鞋,不是因為有錢,而是為了隱蔽。還有就是慈母的愛,每晚母親都將他從上到下清洗干凈,親自給他洗腳。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開始衰退,但母親為他做的一切依然深深印在心底,永遠無法忘卻。“小時候的故事還很多,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就是我們家在上海的生活寫照。”

“輾轉天津、北京、西安回到延安,我已九歲”,去往延安的敞篷車上,蛇娃迫不及待的問父親,這回我又叫什么名字?父親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王敏清”,并且補充到,永遠就叫這個名字,不改了。好奇的蛇娃問父母,為什么叫這個名字?父親答道:“就是做事情要快速果斷,不拖拖拉拉。”母親也補充道:“做人要干干凈凈,清爽宜人,講衛生。”看來這是父母深思熟慮的決定,也是對蛇娃一生的期盼。
從吳儂軟語的繁華都市上海,到信天游高亢貧瘠的黃土高坡,從夾克帥氣皮鞋锃亮的弄堂小寧,到陜北窯洞難以果腹衣不遮體的“孤兒”學生,蛇娃王敏清痛并快樂著。痛是生活的艱苦,快樂是無拘無束,這里有學上,學知識,有玩伴,盡情享受解放區自由的生活。上樹爬墻,騎“馬”打仗,野菜充饑,勞動鍛煉,彈球練準頭,織布紡線線,偶有白饃改善,吃一次高興六七天。五十多年后再訪延安,紡車駕輕就熟。就讀延安“保小”,與一大批烈士遺孤結下了深厚友誼,這些苦難磨礪的學友,多數成為了共和國的棟梁之才。
1947年從延安奔赴太行根據地時已經十七歲的王敏清,被父親安排為先遣隊員,日夜兼程趕往太行山上黨涉縣,徒步日行七八十里,腳底水泡遍布,疼得鉆心,但更為擔心的是,山中行走常與狼豹相遇,遂向父親申請槍支一枚,父允諾。他跋涉十多天近半個月終于抵達目的地,工作圓滿完成。
一日,休整中的王敏清上街游轉,看到北方大學醫學院的張榜招生廣告,出于好奇的他前往招生處咨詢一試,沒想到,延安學習的底子,讓他表現出色,一舉成功錄取。回去告別父母,第二天趕赴山西屯留安陽村的學校入學了。由于戰場急需救護人員,原本兩年的學業,像王敏清一樣的優秀學生,一再被壓縮學時,一年就被提前畢業,參加臨汾解放的戰役,毅然開赴戰斗激烈的疆場。
戰場上表現英勇的王敏清,救治傷員肯動腦筋,缺醫少藥、紗布繃帶匱乏的戰場救治,很多物品是反復洗滌后使用。而救治傷員有明確的換藥換紗布的時間規定,王敏清發現,按照三天一換紗布的規定,許多傷員的傷口剛剛愈合,又被無情地扯了開來,嚴重地影響了戰士們的傷愈。他仔細觀察,大膽嘗試,發現很多戰士的紗布可延長換用的時間。他就開始在自己管轄的傷員中,沒有感染的傷員延長換用紗布的時間,但有人提出這樣違反規定,而王敏清卻堅定地說,就按我說的辦,出了問題我承擔責任。敢于突破教條,尊重實驗的結果——事實,是王敏清一貫的作風和品格。
臨汾解放,王敏清利用休整,請假回到闊別十年的老家,見到親人格外親。二叔看到已是大小伙子的王敏清,極力張羅侄子的婚事,王敏清原本只是回鄉探親,并無此意,但二叔的話確實是有理,“你爸長期在外奔波,現在的母親又是南方人,想吃口家鄉飯也沒人會做,你要孝順父親,就娶一個家鄉媳婦,父親想吃點時,做頓可口的家鄉飯,盡盡孝心。”二叔的盛情之下,王敏清與書香門第的姑娘董寶云見面了,二人一見,相互傾心,一樁美滿的婚姻就此開啟。董家是詩書世家,二叔董壽平是中國當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董寶云舍棄相對安逸的生活,跟隨丈夫進入了救治解放軍傷員的醫療隊伍,為重傷員喂水、喂飯,縫衣洗涮,不辭辛勞。勤勞聰慧、美麗大方、書畫詩詞集于一身的姑娘,也成就了她與王敏清相濡以沫、風雨同舟、恩愛一生的美滿婚姻。

太原解放后,王敏清被調入北京,以年輕醫生和軍代表的身份,接管東單六條的一所老醫院。他白天接診患者,晚上與戰士手握鋼槍看護醫院,雖然辛苦,但充滿快樂。父親經常告誡他,要好好學習,一年的醫學大學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此時醫院發生了一起讓他刻骨銘心的醫療事故,也讓他下定決心,復員轉業再進校園學習,提高醫療水平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發生在醫院的事故恰恰是由于醫生在做胸穿時,人體解剖結構掌握不夠,傷及心臟,造成病人死亡。目睹慘痛教訓,本來在部隊表現優異、前程似錦的他,快速辦完離隊手續,毅然決然返回故土山西大學醫學院,經過嚴格考試,成為一名插班生,與1949年入學的于文雄、徐大毅、郭連魁、韓西城、王瑋、任漢英、王加璣、趙悅華等成為一屆同窗好友。
大學生活是艱苦的,但也是美好的,它不但扎實了王敏清的醫學基。故髁⒘慫笠驕系囊窖犯。回憶大學的老師,記憶依然清晰,樊清江、包淑和、于載畿,甚至還記起了梅占坡老師。印象最深的卻是一位日籍老師光藤學教授,他不但教授知識,還傳授醫術,更為重要的是讓同學們感悟做人的道理。為此,他不惜講述自己在日行醫時,為了生存和家庭,曾經失足為藥企違心寫就的藥品有效鑒定證明。告誡同學們,“一定要做一個有良知的醫生”。一個享譽醫界的名醫,可以放下老師的尊嚴、長者的面子、醫者的飯碗,敞開心扉,用自己曾經的錯誤,啟迪學生,這是何等的胸懷?何等的可貴?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什么樣的情懷?談及這樣的恩師,王老的情感不能自己,停頓片刻,王老指著抽屜感慨到,“我畢業離校時,老師把他隨身心愛的血壓計贈送于我,六十八年了,我保存完好,每當我用它為患者測量血壓時,老師那‘做一個有良心的好醫生’的話語就在耳畔響起,它激勵鞭策了我的一生。”

低調做人,踏實做事,是王敏清的處世風格,也是王敏清的家風傳承。王敏清大學上學期間,恰逢父親王世英任山西省委書記、省長,但他從不炫耀,更不利用這種關系為自己提供便利和照顧,以至學校全然不知。畢業填表時,有一欄父母姓名及職務,王敏清思考再三,已經要畢業了,沒必要再瞞著學校了,不得已填上了父母姓名及職務,讓學校大為吃驚,以至有人懷疑這里面有詐。為了核實王敏清身份的真偽,學校借故與王世英書記通話,同時順便詢問孩子王敏清上學之事,當明確他們的父子關系后,學校大為贊嘆。

1954年畢業分配至北京醫院的王敏清,安排到北京醫院北樓做住院醫生,工作一年后,由于優異的表現,被選送到中南海做中央首長的保健醫生,開啟了他長達三十六年的中央保健工作,也成就了他“五進五出中南海”的傳奇工作經歷。他先后為23名中央首長進行過保健服務。
1955年他第一次進入中南海時,中央還沒有保健局,正在籌備之中,負責保健工作的是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下設的保健處,主任則是我校的另一位更早期而優秀的校友徐福靜醫生。王敏清初到中南海報到時,就是徐福靜學姐接待的他,而且他們還是臨汾老鄉,出于工作的性質以及相關紀律規定,他們從不互相交流工作之外的事情,以至王老先生獲知徐福靜為山醫校友之事,還是通過我們前來采訪時才了解,可見老一輩革命者的組織觀念和鐵的紀律的嚴格性。王老談及此事,告訴了我們一個真實的故事,過去在中南海工作的保健醫生,調走后,檔案中都沒有中南海的工作經歷,因此有人文革中受到沖擊和不平等的待遇,當事人有口難辨,不得已說出實情,又被冠以造假和欺騙的罪名。為此,王敏清擔任中央保健局局長后,分別將擔任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以上的保健醫生,頒授各種獎狀,以資鼓勵,以正視聽。第一枚獎狀就授予了已在上海工作的學姐,延安時就開始擔任中央保健工作的前輩徐福靜醫生,遺憾的是頒獎時他還不知學姐與他師出同門。
秉直認真的王敏清,工作勤懇負責,服務周到細致,醫術不斷提高,他不但專注首長的身體健康,還兼顧家庭及子女的醫療保。壯づ龐墻餑,贏得了首長的充分信任。許多首長家屬出現健康問題,都要聽聽王大夫的意見,更有首長則放心地授權他代表首長決定并處理家屬相關的醫療事宜。
王敏清對待工作、對待同事、對待朋友、對待患者,都包容諒解,極盡寬容、幫助、行善之能事,讓自己活得更加通透、豁達。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妻子盡愛,對子女盡責,樂觀豪邁,笑口?。他反復告訴我們,我是搞保健工作的,我必須長壽,否則別人怎么會相信我,我必須活到一百二十歲。樂觀開朗的性格使他鶴發童顏,豪情滿懷。我們真心地祝愿王老,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采訪即將結束時,王老一再叮囑我們,向母校,特別是校領導和他同窗五年的校友、老師、以及全校師生問好!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他的關心關愛。他動情的說,“我的成長史和我所熟悉的父母、家人、學長史書翰、徐福靜的故事,不僅僅屬于我個人和兒女,更應該屬于國家和母校,如果這些親身經歷和難忘的記憶還有用,能為歷史文化的研究、培根鑄魂的教育做一些工作,我愿意奉獻出來,如此這樣,我會很欣慰,也會很釋懷,也算多了一份貢獻吧。”
結束此階段的采訪。隔日,王老前往他工作了幾十年的北京醫院例行體檢,我們衷心地祝福敬愛的王老身體健康,幸?燉幀@肟趵系募,腦海中依然閃現客廳中,王老老伴董寶云老師畫作《墨蘭花》里一位老首長為畫作的題字“香蘭雅室”,這是一種意境,也是一種期許,更是一種向往。
這是山醫卓越校友的歷史印記,
也是老一代山醫人的奮斗情懷,
將是新一代山醫人的使命接續,
必是又一代山醫人的世紀輝煌。

采訪:張志堅
采編:李愛花
拍攝:鄧成世
以上照片及文中敘述均由王敏清校友本人提供,特別致謝!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