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胃腸外科實習時光,像一場在無菌手術室與病房間穿梭的修行。從第一次站在手術臺旁的手足無措,到能配合醫生完成開腹胃腸吻合術;從面對患者痛苦呻吟時的心慌意亂,到學會用專業語言緩解他們的焦慮,這段經歷不僅讓我掌握了臨床技能,更讓我讀懂了“外科醫生”四個字背后的責任與溫度。

初入科室時,手術室的無影燈、冰冷的器械臺和嚴謹的無菌原則,都讓我心生敬畏。記得第一次觀摩胃癌根治術,主刀醫生賈凱老師的精準操作、對解剖結構的熟稔于心,以及團隊間無需言語的默契配合,像一堂生動的實踐課,讓我明白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操有著天壤之別。起初,我只會站在距離手術區域1米遠的地方遠遠觀摩,不敢上前,生怕自己的下意識行為破壞了無菌原則,影響術者和手術過程。無菌原則的啟蒙則來自于王威老師,是他一步步教會了我從刷手到上臺的所有注意事項,讓我在手術室不再那樣局促和慌亂。
隨著實習深入,我開始參與更多手術環節。在一次開腹手術中,我有幸作為三助上臺拉鉤,由于是第一次,我不禁有些緊張,害怕自己拉不到位影響術者的視野。主刀醫生賈凱老師似乎看出了我的緊張,輕聲安慰我:“不要緊張,你看,這樣向上輕輕拉著就行。”說罷,他幫我調整了拉鉤的位置,親自示范給我看。經過他的指導,果然拉起來沒有那么費力,心情也沒有那么緊張了。
當獨自拿著治療碗來到患者床邊時,我才發現換藥不僅僅是消毒、包扎。換藥前的交代、對患者傷口的簡單判斷、換藥過程中的人文關懷、換藥后家屬的問題,每一個對我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好在當天的患者情況比較簡單,我勉勉強強也應付了下來。那天我突然明白:外科不僅是 “治病”,更是 “治人”。醫生的一句鼓勵、一個微笑、一句關懷,或許比手術刀更能給患者力量。
這段實習經歷也讓我看到了外科團隊的“另一面”。手術開始前,醫生們會圍著病例展開討論;護士們會細致地為患者護理;就連后勤人員,也會提前檢查器械確保手術順利。正是這樣的協作精神,構筑起患者的“安全防線”。帶教老師們身上的嚴謹與擔當,更讓我堅定了職業高度 —— 未來,我不僅要成為一名醫生,更要做一個有溫度、有情懷的醫者。
一周的時光轉瞬即逝,但胃腸外科教會我的知識,將伴隨我整個從醫之路。它讓我懂得:醫學是一門“不完美的科學”,但醫者可以用嚴謹的態度、溫暖的愛心,去追求“完美的治療”。未來,我會帶著這份收獲與感悟,在醫學道路上穩步前行,不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文/劉霞)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