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基礎醫學院聯合第二臨床醫學院,協同香港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和長治潞安醫院,在醫學教育國際期刊《Advan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發表題為“Enhancing Neuroanatomy Teaching with DSI Studio's Fiber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的論文。我校基礎醫學院解剖教研室曾俊峰講師為第一作者,陸利教授與成曉龍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神經解剖學教學長期面臨"結構隱匿性"與"空間復雜性"的雙重挑戰。傳統的大體標本和平面模型難以展現纖維束、核團等微觀結構的空間關系,易導致學生神經解剖結構認知困難。研究團隊針對這一痛點,創造性引入前沿神經影像技術—DSI Studio纖維束成像系統。該技術通過對擴散磁共振成像(dMRI)數據分析,實現纖維路徑智能追蹤、三維動態重建及多維度交互可視化,構建起"影像解剖-病理對照-臨床關聯"的一體化數字教學體系。
研究團隊創新性構建"理論-操作-臨床"三階整合教學模式,基于DSI Studio纖維束成像技術開展教學實踐。選取38名低年級醫學生為對象,通過整合人類連接組計劃(HCP)標準腦數據庫、帕金森病進展標志物計劃(PPMI)及臨床腦出血病例影像數據,建立"正常-病理"雙模態教學資源庫。此教學實踐改革,不僅提升了學生神經解剖結構的空間理解力,并培養了學生從解剖結構認知到功能損傷解析的臨床思維能力。
陸利教授團隊長期致力于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此次將神經前沿進展轉化為教學資源,實現了"科研數據教學化、教學過程科研化"的良性循環,使學生掌握解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智能化觀察病理狀態下的神經結構,為培養早期臨床思維提供創新路徑。
(圖文/曾俊峰)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5000478號
總訪問量: 今日訪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