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理學 |
生理學教研室成立于 1950 年山西醫學院獨立建校之時。 生理學科 1978 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1986 年成為山西省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2002 年生理學科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是唯一一個來自地方院校的生理學國家重點學科。 2003 年依托生理學科建立的細胞生理學實驗室被山西省科技廳批準為“細胞生理學山西省重點實驗室”; 2007 年以生理學科為主體的細胞生理學實驗室被教育部批準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后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驗收(2017 年) 成為“細胞生理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9 年生理學教研室升級為生理學系(副處級建制)。 2010 年起連續 5 年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助; 2011-2015 年獲山西省優勢重點學科項目資助;2016-2020 年獲山西省優勢攀升計劃資助; 2017 年入選山西省“1331工程” 基礎醫學優勢特色學科建設。 2018 年基礎醫學一級學科獲博士學位授權,生理學為其骨干研究方向。 生理學科現有固定人員 36 人,其中博士生導師 8 人,教授 9 人,副教授 12 人,講師 12 人,實驗師 3 人。所有中青年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 14 人具有國外博士后研究經歷。學科具有三個長期穩定的研究方向,即神經生理學、循環生理學和細胞生理學,方向奠基人分別是喬健天、趙榮瑞和吳博威教授。研究領域主要涉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慢性疼痛及其調制、抑郁的發生機制和衰老的發生發展等、 心肌缺血保護、心血管受體免疫、 糖尿病的心血管損傷機制及心肌損傷的干細胞治療、細胞離子通道和交換體及鈣穩態、 腸炎的發生和保護機制、 微粒體的作用機制以及納米材料的醫學轉化應用等。 截至 2020 年底,生理學科共培養研究生人數已超過 500 人, 其中碩士生 370 余人,博士生 160 余人。 學科幾十年來為國家生物醫學領域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許多已成為國內外科研機構的領軍人才或學術帶頭人、 國內三甲醫院的醫學專家或高等院校的高層和中層領導,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 學科擁有喬健天、趙榮瑞、吳博威教授等國內有影響力的老一輩科學家,他們不僅在教學、科研中創造了累累碩果, 更為學科培養了祁金順、張策、曹濟民教授等承上啟下的中堅人才, 發展傳承了求真、務實、 團結、奉獻的學科文化。 學科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1 項,省級教學成果獎 6 項;主編、副主編和參編各種教材共 50 余部,其中喬健天、吳博威、祁金順和曹濟民教授多次擔任《生理學》國家規劃教材主編和副主編; 1 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4 人獲評省級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師;《生理學》 課程先后獲批山西省本科生精品課程、山西省研究生精品課程、山西省高等學教精品資源共享課、山西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課程;《人體活生理活動的奧秘》 視頻公開課已由教育部評審通過上線播放。 在學科的年輕一代中已有許多嶄露頭角, 他們承擔學校各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理學課程教學,已構建了生理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PBL 等教學模式和雙語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 正因為學科具有老中青相傳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學科近年獲山西省、學校“三育人”先進集體、優秀導師團隊等多項榮譽稱號; 2 人獲山西省高校教學基本功競賽一等獎, 2 人獲得山西省“勞動模范”稱號, 1 人獲山西省高校教學基本功競賽二等獎。 學科還擁有由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多名國家級、省級科研人才組成的科研團隊。學科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 40 余項, 近 10 年在 Nature Cell Biology、Circulation、 Aging 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科研論文數 150 余篇, 獲山西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 項, 二、三等獎 6 項;學科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創新,目前已獲授權專利 21 項,其中發明專利 4 項。目前學科年均培養訓練本科生 20 余人,積極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獲得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 17 項,其中國家級 3 項。獲第 14 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三等獎,第 13 屆“興晉挑戰杯”大學生學術作品特等獎。 學科始終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衛生需求為己任,祁金順、張策、曹濟民教授等作為省政府聯系專家為省政府醫療衛生決策提供咨詢。 學科積極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兩次承辦國際腦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 IBRO)神經科學研討班,邀請多位國外知名學者及院士主講,對推動我國神經科學研究及培養年輕一代優秀神經科學工作者發揮積極影響。 2018 年牽頭復建山西省生理學會并多次組織年會,覆蓋全省二十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 2019 年承辦“中國生理學會心血管生理學術研討會”,提升了在國內學界的影響力。 依托細胞生理學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學科連續 13 年舉辦“科技開放活動周”活動,并獲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和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辦公室表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