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人:研究生學院 | 發布時間:2021年03月24日
| 點擊數:}學科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近5年來,承擔國家級(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十三五”重大專項子課題等)和國際合作項目、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近200余項,總科研經費合計近2300萬元。發表科研論文642篇,其中SCI收錄211篇(中科院分區1區6篇,最高IF=9.776),國家級論文431篇,編寫論著31部。獲得17項科技成果獎勵,其中國家級獎項2項,省部級科研獎項15項,申請專利8項。
近5年來,舉辦大型學術會議,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進教育資源共享,共承辦統計遺傳與基因組學國際研討會、中華醫學會第六次全國公共衛生學術會議、中國毒理學會第九次全國毒理學大會等會議11。г捍罅憂坑牘諭獾難踅渙饔牖シ,教師多渠道進行出國深造、攻讀博士學位,26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85人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9位教授與國際同行專家進行科研合作。

(中國毒理學學會第九次全國毒理學大會)

(中華醫學會第六次全國公共衛生學術會議)
科研成果簡介與學術貢獻
生物統計方法及其在健康風險評價中的應用
針對高維數據分析、因果推斷等方面的統計學挑戰,提出高維中介效應分析、穩健變量選擇、高維數據離群點識別、基于機器學習的疾病輔助診斷模型,并應用于基于高維GWAS數據的因果推斷、腫瘤患者預后分析、癡呆多分類診斷、個體化疾病風險動態預測及其篩檢策略制定等,提出整合mRNA和lncRNA信息的建模策略在多個數據集驗證其穩健性和有效性,研制癡呆生命質量和知識測評量表中文版,定量評估癡呆患者及其照料者疾病負擔,在統計方法和流行病學應用上取得創新和突破。圍繞心血管等常見重大疾病的結局測量與風險評估,研制開發了系列患者報告結局(PRO)測量工具和隨訪管理系統。發展了潛在結構模型、潛變量增長曲線,項目反應理論等潛變量分析技術。建立了冠心病、慢性心衰、肝硬化、慢阻肺等專病臨床PRO隊列,開展了基于神經網絡、隨機森林、深度學習及集成學習技術的預測預后研究。針對藥物提取和處方優化的關鍵技術問題,應用多目標數據建模及遺傳算法解決NP問題,創立Matlab外掛工具箱,為創新藥物研究提供了方案和優化工具,助推我國“精準”制藥的科學進程。針對傳染病動態監測數據,根據其時空聚集特征,應用基于專家建模的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及動態貝葉斯網絡模型,提高了傳染病預警的精度。
病毒性疾病病因學及其免疫防控研究
針對我國乙肝發病率位居法定報告甲乙類傳染病之首的問題,創新性地揭示HBV宮內傳播和免疫應答的表觀遺傳和天然免疫機制,首次明確60ug下乙肝疫苗的高危人群的接種策略,為高危人群接種指南的制定提供依據;針對宮頸癌發病機制難題,創新性地闡明PAH、陰道微環境、表觀遺傳學協同HPV在宮頸病變中的作用,為宮頸癌預防關口前移提供證據。
燃煤污染的早期損害作用及生物標志研究
燃煤污染的健康:Ψ樂剖鞘瀾縲緣哪煙,本成果聚焦燃煤污染物的早期損害作用和生物標志研究,發現了多環芳烴遺傳毒性和神經毒性早期標志,提出線粒體DNA和DNA甲基化中介作用新假說,推動了多環芳烴暴露標準限值制定和作用機理研究,出版國內第一部多環芳烴神經毒性研究的專著。從表觀遺傳入手,結合生物信息學方法,闡釋了我省污染嚴重的重金屬暴露、多環芳烴、顆粒物暴露等對職業人群和一般人群神經行為、心肺功能、腎功能、不良妊娠結局等方面的影響,并篩選敏感的生物標志,為早期發現環境有害因素對健康的損害提供科學依據。
砷、氟毒作用機制及新型生物標志和治療靶點研究
針對氟、砷、鎘等金屬和類金屬全球廣泛暴露導致的多種健康損害問題,本成果發現線粒體動力學、Toll-like受體通路、內質網應激及自噬、神經細胞鐵死亡均參與了砷、氟暴露導致的神經、心臟以及肝、腎等毒作用機制,首次揭示腸道菌群相關的改變可能成為砷、氟致神經發育缺陷的生物標志,為研究砷氟暴露的新型生物標志及治療靶點提供新證據。針對空氣污染物苯并[a]芘、SO2和PM2.5等誘導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闡明環氧合酶2(COX-2)及其代謝產物前列腺素等生物標志物在其中發揮的神經炎性及突觸可塑性的調控作用機制,以及神經元凋亡與鐵死亡發生的規律變化及分子機制,為高污染地區預防污染風險提供了理論依據。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營養膳食防治研究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全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營養和膳食作為預防慢性病的重要的可改變因素對其有效防治顯得至關重要。在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多項省部級基金、校級基金的資助下,本方向的研究不僅揭示了微量營養素、植物化學物對認知減退、潰瘍性結腸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肺癌等疾病防治的炎癥及氧化應激抑制,且與宏觀膳食模式研究創新性的結合,為慢性非傳染病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精準的機制依據和切實可行的膳食指導建議,同時結合健康行為方式將健康教育貫穿研究的全過程。且在為我省粗雜糧食品的人群健康效應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方向還在為山西省營養人才培養、山西省全民營養健康知識普及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真正做到科學研究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并服務于社會和人民健康。
衛生管理政策研究
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衛生政策研究對政府的決策的支持作用越來越重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一流為目標、服務為導向、績效為杠桿、改革為動力,按照聚焦、融合、提質、增效的總體要求,加強學科融合,集聚優勢資源,建立創新務實的衛生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隊伍,積極開展衛生服務與衛生政策研究,以科學研究咨詢支撐山西省衛生事業發展的科學決策,為山西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促動公共衛生政策;大力引進人才,包括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及高水平科研教學人才,形成產教研融合的高水平團隊,全面提升學科內涵建設水平,培養高水平的會科研、懂管理不同層次的新時代復合型人才。
臨床流行病學研究
臨床流行病學是探索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后的系統性規律,力求避免各種偏倚因素的干擾,確保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并對臨床醫學實踐產生重要的循證價值。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對象是以醫院病人及其相應的患病群體、采用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各科的臨床醫師結合專業開展的相關研究,通過建立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組建由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臨床醫師等參與的中心團隊,指導并參與搭建包括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臨床數據庫、流行病學數據庫、病例隨訪數據庫,指導臨床醫師從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后方面獲得最佳的研究成果,提高臨床醫師的科研能力的同時促進臨床醫學水平的提高。
山西地方病防控研究
山西省地方病具有病種全、分布廣、:χ氐牡賾蛺氐。我省的地砷病和地氟病主要集中在大同盆地、晉中盆地、運城盆地。氟中毒分布于62個縣,病區村4105個。砷中毒分布于16個縣,病區村157個。依托山西省地方病的可靠資源,多學科交叉全面探討地方病的發病機制,逐級開展科學防控教育以及系統評估監管措施,實現服務健康中國、健康山西建設。利用腸道菌群檢測、高通量測序以及生物信息學分析等前沿檢測技術,挖掘基于微生物組的地方病的生物標志物,將它作為地方病預防和治療的靶點。開展社會服務以及定點健康教育,收集監測數據,普及防控熱門信息和打造新型受眾平臺。
生命早期健康危險因素預警和干預研究
進行生命早期健康危險因素預警/干預相關研究在保障兒童少年健康、契合國家有關兒童少年健康問題戰略發展上有重要的意義。本學科將通過隊列研究,發現影響山西省兒童少年健康的主要健康問題,構建有效的預警/干預體系;為制定符合保障山西省兒童少年健康狀況的政策法規提供依據。這將提升山西兒童少年健康水平,并進一步促進其成年期健康,從長期效應上看可降低山西省慢性病的發生。在隊列的建設上,學科已經開展一些工作。從2018年7月開始建立圍孕期出生隊列,目前已經進行了多次隨訪,接下來將根據兒童少年的生長發育特點繼續進行定期的隨訪。孕期出生隊列研究可以將健康危險因素的干預窗口提前,但是以此隊列進行兒童少年時期問題研究則需要較長的隨訪時間。為補足圍孕期出生隊列的不足,接下來將再建立一個開始于學齡期兒童(6歲)的生長發育隊列,以分階段建立隊列的方式,進行生命早期各階段重點問題的研究。在隨訪過程中,針對發現的影響山西省兒童少年健康的重要問題編寫干預手冊、開展干預工作。同時,以隊列為依托,增加科研產出,以提升學科的國內外影響力。
代表性科研獎勵
近5年,本學科以王金桃、程景民、仇玉蘭、王彤等教授為代表榮獲山西省“三大獎”5項,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民政政策理論研究一等獎1項;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三等獎1項;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