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人:研究生學院 | 發布時間:2021年03月24日
| 點擊數:}特種醫學學科歷史厚重,團隊成員結構合理,隊伍學術水平較高,優勢突出,對特種醫學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該學科由放射醫學、法醫學和職業醫學三個二級學科組成。
一、人才梯隊
現有專任教師66人,平均年齡38.7歲,其中高級職稱33人(中高級職稱比例為1:1),博士學位65人(教師隊伍博士化率為98%),博導22人、碩導23人,學科帶頭人3名,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3人,國之名醫2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中華醫學會二級分會主任委員1人,全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先進個人1人,省級教學名師11人。學科歷史厚重,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學術水平高,團隊成員結構合理,優勢突出,對特種醫學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學科帶頭人簡介
(一)李思進教授

圖4-1一級學科和放射醫學方向帶頭人李思進教授
1995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并獲博士學位,2005年牛津大學John Radcliffe 醫院高級訪問學者,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之名醫。擔任c7c7.app校長、c7c7.app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分子影像精準診療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交叉科學與未來技術專委會委員、中國核學會核醫學分會副理事長,《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副總編輯。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際原子能機構、歸國留學基金等科研課題10多項。主編專著2部、主譯專著1部,副主編、參編全國統編教材8部。作為PI主持4項國內多中心臨床藥物研究及3項新儀器設備臨床試驗。主持編寫了《核素心肌灌注顯像臨床應用指南》等4部本行業指南、六項專家共識,授權專利20多項。
(二)贠克明教授

圖4-2法醫學方向帶頭人贠克明教授
二級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法醫學院書記、院長、司法鑒定中心主任,“1331工程”法醫學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法醫學本科國家一流專業、法醫學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法醫學司法鑒定理論和技術山西省科技創新團隊(重點)帶頭人,山西省高等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山西省教學名師。中國法醫學會毒物分析專業委員會、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協會毒物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公安部特聘專家,司法部實驗室能力認證評審專家。主持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課題7項。出版法醫毒物動力學專著1部,完成國家標準14項,省科技獎二等獎4項。
(三)牛僑教授

圖4-3職業病學方向帶頭人牛僑教授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c7c7.app學術委員會主任,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化學物神經毒性研究,獲國家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技奉獻獎、中國毒理學會毒理學杰出貢獻獎獎、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和三等獎1項、省科技奉獻獎先進個人一等獎、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發表SCI文章60余篇,英文專著1部,發明專利5項,博士研究生獲全國優博提名獎和省優秀博士論文獎。中華預防醫學會榮譽理事、勞動衛生職業病分會副主任、國際職業衛生學會理事、中國毒理學會常務理事、神經毒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神經毒理學會理事、環境誘變劑學會環境與神經推行性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山西省毒理學會理事長。
三、學科團隊介紹
(一)放射醫學(核醫學)方向

圖4-4 放射醫學(核醫學)方向團隊
放射醫學(核醫學)方向團隊現有專任教師22 人,擔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青委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分會副會長、常委、青委副主委;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交叉科學與未來技術專委會委員;中國核學會核醫學分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核醫學分會副主委、青委副主委;《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副總編輯。承擔國家創新型放射性藥物及新藥臨床評價技術平臺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主編、主譯、副主編、參編專著及國家教材10多部,承擔重大儀器臨床驗證、新藥臨床試驗近10項,申請獲批專利40多項。
主要圍繞基于病理的分子影像靶向藥物開發與臨床轉化、醫學分子影像設備研發與應用評價、基于醫學影像大數據智能挖掘與應用等為重要內容的分子影像精準診療技術研究。通過融合行業龍頭企業和附屬醫院等創新力量,重點開展可用于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易感人群篩選/早期診斷、風險預警、療效評估等特異性分子靶向藥物的研發和臨床轉化應用;重點開展適于臨床急需的專用設備和高端影像設備的研發和應用評價,加快產品的臨床轉化;重點開展基于云技術的醫學影像大數據中心建設和人工智能輔助下的影像診療技術研發與臨床轉化應用;重點完成惡性腫瘤診療一體化技術的臨床轉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精準診斷與分子機制研究,以實現臨床診療技術的提升。各項業務的開展對影像設備國產化、醫療服務能力、診療規范、對外交流、智庫決策等方面均產生了一定影響力,對促進醫療改革和重大疾病精準診療方面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法醫學方向

圖4-5法醫學方向團隊
法醫學方向團隊現有專任教師23 人,主要圍繞法醫司法鑒定理論和關鍵技術開展研究,取得了c7c7.app發展史上“十六個第一”,實現了學校第一個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重大研究計劃、第一個百萬元以上國家重大項目和第一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三個“零的突破”,“十一五~十三五”期間連續獲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科學基礎性工作專項課題(子課題)十余項。2020年法醫學方向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目前,該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已在全國公、檢、法、司推廣應用,解決了省內外疑難案件的司法鑒定難題,為確保人民群眾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實現“法治中國”做出了貢獻。
(三)職業病學方向

圖4-6 職業病學方向團隊
職業病學方向團隊現有專任教師21 人,主要圍繞重大職業病轉化研究、職業危害預警職業:芾砣齜矯娼醒芯。通過隊列研究職業性塵肺和職業中毒的防治措施、職業有害因素健康損害的發生發展和干預機制、新型干預藥物的篩選和合成;通過企業工藝調查研究,確定粉塵和其它職業有害因素超標控制工藝、通過隊列研究,發現新的早期健康損害標志、醫工合作,發展新的有害因素和健康預警裝置和系統;職業健康:Ψ縵掌攔姥芯、健康企業評價標準研究、職業中毒應急響應機制和應急體系研究。目前已與國有大型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西山煤電、太鋼不銹、大同煤業等有深入合作,建有煤礦工人隊列、鋁廠工人隊列、焦化廠職工隊列,在同煤總醫院、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了研究生培養基地,與美國、日本等職業病防治領域建立有長期的實質合作關系。
四、兼職教師隊伍
學科外聘或柔性引進高層次學者、“雙師型”教師 8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2人,兼職博導13人(法醫8人,核醫學4 職業病1)、碩導72人(法醫44,核醫學9, 職業病22),國際特聘教授12人。
五、平臺與資源
學科現為博士后流動站、院士工作站,擁有4個國家級平臺和28個省級研究平臺,實驗室、設備系統加工生產和組裝測試基地面積達13380 平方米。現有氣/質聯用儀(GC/MS、GC/MS/M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液/質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Q-TOF)液質聯用系統、超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儀、超微量熒光紫外光吸收分光光度計、全自動微波消解萃取系統、全自動DNA遺傳分析儀、二代測序儀系統、焦磷酸測序儀、DNA質譜分析系統、蛋白純化系統、激光顯微切割操作系統工作站、蛋白核酸轉膜系統、全自動雜交洗滌工作站、全景組織細胞定量分析系統、凝膠成像分析系統、病理圖像分析處理系統、條件性位置偏愛視頻分析系統、水迷宮視頻分析系統、自發活動視頻分析系統、全自動核酸純化移液工作站、全自動生物顯微鏡、全波長多功能酶標儀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20臺/套單價大于500萬的PET/CT、MRI等分子影像診療大型設備和Micro-PET/CT、Micro-CT、Micro-MRI、Micro-光聲、Micro-超聲等各類小動物成像系統。設備總值達1.5億元。

圖4-7 核醫學方向先進顯像儀器和設備和先進動物影像設備

圖4-8 法醫學平臺

圖4-9 職業病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