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人:研究生學院 | 發布時間:2021年03月24日
| 點擊數:}學科作為山西省臨床醫學高等教育領頭雁,始終將師德師風與醫德醫風融會貫通,堅持“立德樹人,以德為先”,從建校初“醫師之十德”到新時代“新醫德”,學科以高尚的師德醫德鑄就山醫之魂,構建了“山醫師德為引領、師資培訓為路徑、多元考核為約束”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1.注重百年傳承,強化師德引領
從1919年首任校長楊兆泰提出“醫師之十德”以來,百年山醫先后涌現出何穆、趙雪芳、姜鴻南為代表的一大批德醫雙馨的師德楷模,學校采取拍攝紀錄片、征集事跡、出版校友回憶錄、現場報告等形式將他們的事跡在全校師生中廣為傳播,形成厚德的校園文化;學科通過在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醫師節、教師節、校慶院慶紀念日等特殊節點組織表彰和宣傳工作,選樹典型、學習先進,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在全體教師中形成創先爭優、崇醫尚教的濃厚氛圍,為學科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師德傳承沃土。
2.優化培訓機制,提升師德素養
學科堅持師者先受教,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專題培訓注重全面性,個性化培養突出針對性,青年教師培養強調實效性”為指導,每年定期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學科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為每一位新進教師指定1-2名高年資教師作為導師,對其進行為期一年的師德養成和教學能力指導,經考核合格方可進入教學崗位;學科鼓勵和組織各附屬醫院常態化開展各具特色的師資培養工作,派駐專家赴各附屬醫院進行詳細指導和巡回督導。
3.完善考核體系,鞏固建設成效
學科嚴格落實《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要求,通過年度考核、職稱晉升、導師遴選、評先評優等環節的師德失范“一票否決制”,劃出醫德紅線,筑牢師德底線;通過“學生評教、患者評醫”,在學生和患者及家屬中廣泛開展師德師風、醫德醫風評價和意見征集工作,并將評價結果與個人職業發展掛鉤,使廣大教師對教育和醫療工作始終心存敬畏;學科通過教學競賽與督導、科研指導與審查、醫療質控與評價對附屬醫院進行醫教研一體化考核,并將師德師風和醫德醫風作為考核的首要元素,考核結果作為評選優秀教學單位和附屬醫院準入退出機制的主要依據。
學科秉承“求實精進,堅韌弘毅”山醫精神,培植“春風化雨、行為世范”師德傳承沃土,塑造教師內在品質,選樹了一批信仰堅定、理想崇高、敬業樂群、甘于奉獻的師德楷模,涌現出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師德楷模;在他們的引領下,一批優秀教職工獲省教學名師、省五一勞動獎章、省三八紅旗手、省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個人、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省高校精神文明創建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從汶川地震、襄汾礦難的救援,到抗擊非典與新冠的前沿,一批批山醫人使命在肩、安危在后書寫了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山醫篇章。3人榮獲“國之名醫”,6人獲“白求恩式好醫生”,4人獲“全國先進工作者”,4人獲“全國三八紅旗手”,2人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7人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1人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3人獲“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抗疫特別人物,1人獲“敬業奉獻好人”,1人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學科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集體榮譽。
學科立足山西,面向全國,全力培養德才兼備、扎根基層、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卓越醫師和時代新人。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師中,我校培養的畢業生約占三分之二,其中多數為醫院的骨干力量,為謀取三晉人民健康福祉鞠躬盡瘁、無怨無悔;近五年畢業研究生在醫療衛生單位工作者2400余人,約占60%,留在山西省工作的2180余人,約占比55%;原中央保健局局長王敏清、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等諸多杰出校友,均在全國醫療戰線上做出了山醫貢獻。
學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科發展為需求,以引育結合為手段,廣開渠道,專兼結合,靈活引才,積極創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優良環境,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吸引了一批優秀人才加入學科教師團隊。目前臨床醫學學科擁有兼職教師276人,其中博導49人,碩導227人;省外171人(博導36人,碩導135人),省內105人(博導13人,碩導92人)。教師團隊中既有國內學科泰斗,也有國外著名教授,一批教師或團隊來自山西省“省級人才計劃入選者”、國內頂尖高校、歐美知名醫學院:涂蒲性核。各附屬醫院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19個、特聘教師和客座教授達329人,進一步豐富充實了學科研究生教師隊伍和科研團隊,提升了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