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1年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結果,我校特種醫學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際合作重點項目1項。這也是繼2020年特種醫學學科主持國自然重大項目1項和重點項目1項之后,又一次同年獲批兩個重點項目。同時學科還獲批面上項目3項、青年項目4項,獲批經費總額804萬元。

特種醫學法醫學方向帶頭人贠克明教授申報的“基于多組學的芬太尼類NPS中/吸毒時間精準判定的實驗”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直接科研經費291萬元。該項目針對目前社會突出問題芬太尼類新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及其中毒的法醫學鑒定難點——中(吸)毒時間的精準判定,提出多組學技術精準判定新精神活性物質中(吸)毒時間的設想;采用宏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技術,建立多組學研究平臺,篩選和確定芬太尼類NPS中(吸)毒的多組學生物標志物,研究其多組學標志物和毒物代謝物在中(吸)毒動物和人體內的法醫毒物動力學(毒物動力學、死后分布、死后再分布、動態分布或分解動力學)規律,為芬太尼類NPS中(吸)毒時間精準判定提供可靠指標和依據,為中毒標志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特種醫學學科放射醫學方向張瑞平教授申報的“構建智能響應型NIR-II區光聲成像探針用于腫瘤免疫微環境實時動態監測”項目,獲批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直接科研經費250萬元。這也是我校首次獲批國自然國際合作重點項目。該項目旨在構建智能響應型NIR-II區光聲成像探針,通過其在腫瘤微環境中被生物標志物“定點激活”、“靶向點亮”的特性,提升成像靈敏度和分辨率;利用NIR-II區光聲成像的深穿透性和低背景干擾的優勢,實現TME的無創動態可視化監測;通過分析光聲信號強度與生物標志物濃度的相關性,建立免疫治療療效評價體系,有望在分子水平探究免疫治療的抗癌機制,為臨床提供一種新型無創、實時動態監測TME的分子成像手段,為腫瘤患者治療前評估、療效評價、預后判斷和藥物篩選提供可靠依據。
(圖文/任劍波)